由浙江省文化厅牵头、联合江苏、四川共同申报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于2009年9月2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后,在保护传承责任单位、代表性传承人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中国桑蚕丝织技艺的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从立法保护、整体性保护、教育传承、文化传播、学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切实可行的保护、传承工作,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018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展的相关工作主要有:
一、统筹协调
综合指导该项目在浙江省各个子项目的开展,协调联系各省各子项目之间的传承保护、协作发展,为筹划项目履约报告中浙江部分的内容做好准备,并统筹撰写项目整体履约报告。
2018年,国丝馆举办两次专题座谈会。8月17日下午,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中国丝绸博物馆主办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研讨“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传承的现状和对策。会议特别邀请国内知名非遗领域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对人类非遺项目的保护和履约到会进行指导。9月26日,国丝馆举办“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传承座谈会第二次会议,会议邀请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司长陈通前来参会并指导联盟组建工作,全体代表一致通过建立“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联盟”,加强项目内部的沟通交流,并择日举办签约仪式。
二、普及推广
中国丝绸博物馆女红传习馆秉承传统纺织文化与技艺传承、发展、创新的宗旨,基于自身特点,开展织、染、绣、缝纫等与纺织服饰相关的专业课程与传习活动。全年开设各类课程及体验活动118场/次,参与人数共计4275人。其中,开展扎染、手绘等常规课程63场,共2605人参与;开展迷你时装系列,织机系列、染色系列、缝纫系列、编织系列、刺绣系列等特色课程30次,共555人参与。此外,还在馆内开设织机工坊17场,共880人参与;在馆外开展体验工坊 4场,共155人参与。
女红传习馆注重启发手工从业者和文化研究者的思考与创新,专门针对从事染织与服饰工艺的专业人士开展4场高级研习班,其中包括蜡染研习班“蜡•纹•布:贵州蜡染传统及当代探索”、絣织研习班“絣:平纹上的舞步”、刺绣研习班“针•线•面的当代探索:欧洲篇”、羊毛毡研习班“羊毛纤维的雕与塑”,累计参与人数80人。
创新非遗传承保护的普及工作,结合项目中的蚕桑民俗,打造“蚕乡月令”活动品牌,在“二十四节气”和蚕桑民俗与生产、传统女红间找到连接。在国丝馆的“女红传习馆”“桑庐”“染草园”等场地,以及海宁云龙“纺织标本生态园”等地方开展活动。
国丝馆和浙江大学动物科学院蚕学系继续联合举办“科普养蚕”,为每位参加活动的学生提供成套的饲育材料,提供养蚕问题辅导。通过活动,让少年儿童与蚕宝宝亲密接触,丰富他们的蚕桑知识,增进对蚕桑丝绸文化的了解,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开拓他们的科学视野。2018年共有6千多名杭州和上海的学生参加科普养蚕活动。期间,前往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杭州市古荡小学等学校举行蚕桑科普知识讲座,既有蚕桑知识介绍,又有缫丝工艺、纤维辨别等互动体验。同期,也在国丝馆面向观众开展相应的讲座。
女红传习馆编织系列课堂之“织造技艺传承班”荣获了“2015-2017 年度全省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十佳教学设计案例”与“2015-2017 年度全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继续开展对“中国丝绸博物馆女红传习馆校园基地”——杭州市大关小学、海宁云龙村乡村基地的工作指导。12月4日,“中国丝绸博物馆女红传习馆校园基地”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进行授牌仪式。
2018年,国丝馆还结合非遗主题展开发文创产品10种。
三、展示宣传
国丝馆先后举办与非遗相关的专题展览,如“霓裳银装—贵州苗族服饰艺术展”、“神机妙算:世界织机与织造艺术展”“山水:国际旗袍名家邀请展”等多个展。11月,国丝馆与韩国国立遗产院在韩国全州联合举办“韩中丝织技艺与丝绸文化展”。特别是神机妙算展以织造技艺为主线,通过中国、东亚、中南半岛、东南亚岛屿、南亚大陆、中亚及西亚、欧洲、南美洲、非洲九大板块和特设的贾卡织机板块,将50多台种类各异的织机以及丰富多样的织物进行展示,说明织机的技术变革和在当地的习俗和传统背景下的织造实践,说明世界织机的多元发展、相互交流、各自创新、争相辉映的历史,说明织造技术给丝绸之路带来的繁荣昌盛,以及保存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和紧迫。
国丝馆举办与非遗相关的专题活动。4月下旬的“国丝汉服节”开设有专业导览、专题讲座、文物鉴赏、汉服之夜、汉服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期间专门设置汉服及饰品租用、出售和整体妆造区域,供普通民众与游客体验汉服穿搭。8月17日“传承人之夜”邀请多位列入非遗名录的织造类项目传承人,与公众分享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一系列以蚕乡、蚕俗为主题的表演,越剧《何文秀》选段“桑园访妻”、传统民俗表演“扫蚕花地”、蚕乡歌谣《云龙谣》、舞蹈《剥丝娘》让观众从一个侧面了解本项目。9月,国丝馆再次与杭州市旅委合作举办“锦绣江南•旗袍秀非遗”主题活动。活动期间举办了对话传承人、全球名家旗袍邀请展、锦绣江南非遗旗袍秀、儿童和留学生参与的多期“旗袍传习营”等活动。
国丝馆举办与非遗相关的讲座活动。结合各项展览、活动的举办,邀请相关传承人、研究人员进行本项目以及纺织、染色等外延项目的相关讲座。主要讲座涉及3月16日“霓裳银装——贵州苗族服饰艺术展”开幕期间邀请贵州省博物馆专家进行“贵州苗族服饰艺术漫话”,3月31日来馆访问的台湾著名染色专家曾启雄进行“中国古典染色中的紫与红”讲座,5月26日科普养蚕活动期间举行讲座“聆听蚕的故事,发现一根蚕丝的秘密”,5月30日举办的“印尼之夜”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演讲“中华文化对印尼传统纺织品的影响”、“印尼与海上丝绸之路”,7月14日举办的“高棉之夜”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演讲“柬埔寨的传统织机”、“国际丝绸联盟视角下的柬埔寨丝绸业”,8月17日举办的“传承人之夜”邀请相关传承人演讲“宋锦的工艺特色及技艺传承发展”、“蜀锦传承与发展的当代实践”、“杭罗的传承与创新”,展览“千针万线:中国刺绣艺术展”期间邀请传承人演讲“宫廷杭绣那些事”、“台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了让这些非遗讲座能够惠及到更多的受众,国丝馆还通过“掌易课堂”直播平台进行讲座直播。
国丝馆利用多种渠道向公众宣传本项目。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参加了“‘博物致知’首届长三角博物馆教育博览会”,向公众展示非遗社教品牌项目,通过活蚕饲养、缫丝和织机操作等动态技艺演示向观众展示丝绸生产的工艺流程。1月,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公共新闻频道的《文化浙江大讲堂》邀请国丝馆赵丰馆长录制“浙江与一带一路”《丝绸篇》的5集节目。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图书馆联合制作的特别节目《非遗公开课》的“非遗引领时尚”的环节中,国丝馆赵丰馆长阐释他对于丝绸、织绣传统工艺和时尚关系的理解。8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暑期传统文化热博物馆成为第二课堂”的新闻,其中重点报道了女红传习馆持续开展的“织机系列课堂”。CCTV-13新闻频道还进行了专题报道。11月,国丝馆相关专业人员录制CCTV-3《国家宝藏》节目,介绍“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的复原工作。
四、学术活动
继续参与由国家文化部、教育部批准立项、浙江理工大学主办、《丝绸》杂志社协办的“织锦技艺传承及创意设计研修项目”。国丝馆提供专家进行授课和邀请学员前来馆内实践与观摩。
5月31日,国丝馆举办“神机妙算:世界织机与织造艺术展”配套的学术报告会。来自世界各地的14位专家学者围绕各自的学术专长交流世界各地织机的来源、机械结构、织造技术以及相关纺织品的艺术。6月1日—3日,国丝馆举办国际技术史高峰论坛“现代社会中的工艺与创新”。来自中国、印度、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就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手工艺技术保存的意义以及手工艺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精彩的报告。6月4日—5日,国丝馆举办第六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论坛会议分为七个议题,五个分会场,近90位学者作相关报告,参会学者之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思想碰撞。
基于1995年尼雅1号墓地8号墓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和2013年四川成都老官山墓地出土西汉时期的提花机模型的研究,国丝馆利用老官山出土汉代提花机的研究成果来进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的复制,达到用汉机织汉锦的原工艺复原。此项目是国家文物局批准、新疆自治区文物局委托国丝馆进行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