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项目至今还保存在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和江苏苏州、四川成都等3省5市的蚕桑生产主产区和蚕桑丝织文化保护地等地。它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丝绸博物馆(简称国丝馆)作为项目申报的牵头单位,于2008年实施调研相关社区群体的工作并制作项目申报文本。在截止目前已逾十年的时间里,国丝馆积极履行“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非遗保护实践要求,持续深化拓展项目的研究保护传承和展示宣传工作。
一、科研助力非遗研究保护和传承
研究是博物馆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国丝馆作为专题性博物馆,它发展方向是打造一个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以丝绸为核心的纺织服装文化的研究型博物馆。国丝馆成立的科研保护机构从中国古代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到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承担和参与有众多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制定出相关文物保护行业标准,有效地开展研究、保护、修复和复原丝绸文物和工艺,实现在博物馆里让本世遗项目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承和发展。
荣获国家文物局“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二等奖的“基于丝肽-氨基酸的脆弱丝织品接枝加固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课题成果有效的加固和保护众多博物馆收藏的脆弱丝织文物。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汉代提花技术复原研究与展示——以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为例”课题将截至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提花织机的织造工艺复原成功并织出汉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国家文物局“互联网+中华文明”示范项目《中国古代丝绸纹样IP的开发与互联网+运营平台建设》课题建立古代染织绣艺术知识数据库,促进民族传统工艺能够推陈出新,让古老丝绸焕发新的生命力。
科研基地先后在新疆、西藏、内蒙、甘肃、河南、俄罗斯设立工作站,助力当地文保机构围绕出土纺织品文物的考古研究和保护修复需求开展工作。2019年在河南仰韶文化的汪沟遗址新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碳化丝绸,推进丝绸起源的研究工作。
国丝馆研究成果中先后有《中国养蚕法:在湖州的实践与观察》《云龙蚕桑志》《桑下记忆:纺织丝绸老人口述》《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十卷本等出版物出版。
二、展览举办促非遗项目展示传播
展览是发挥博物馆功能的重要服务产品。国丝馆作为专题性博物馆,在不定期更新通史性和通识性的基本陈列之外,还强调每年策划举办多个专业主题临展。
为了申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世遗项目,在项目调研基础上,国丝馆在2008年分别在国丝馆和北京奥运祥云小屋举办两个临展,“丝府流韵:浙江蚕桑丝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聚珍”和“蚕桑遗俗:浙江丝绸的故事”。之后,国丝馆在2012年进行基本陈列改造提升中开辟蚕桑馆和织造馆两个展区举办“天蚕灵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用静态图文视频和动态现场演示的方式常年向观众系统展示本项目所涉的各个内容。
2012年正值建馆20周年的国丝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博物馆临展的场次逐年增多遍及国内外,主题多样渐成体系,纺织技艺类主题展览从不同角度涉及本项目。丰富的展览让社会大众了解本世遗项目,取得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国丝馆涉及纺织类非遗题材的馆内展览如下:
2009年,
革命与浪漫:1957—1978年中国丝绸设计回顾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遗珍展
2010年
,一青二白:民间美术家的蓝白世界展
2011年, 绸上新样:新中国丝绸展;滇彩霓裳:云南民族服装服饰文化展
2012年, 把酒画桑麻书画展;蚕月条桑:江南水乡蚕桑丝织主题摄影展
2013年,
云龙村的蚕桑记忆展;锦绣中华:中国刺绣精品展;经纬四方:数码提花艺术展
2014年,
西兰卡普:湘西土家族织锦展;乾隆色谱:从历史档案复原清代色彩展
2015年,
浮光纱影:早期世博会上的纺织品展;凤凰霓裳:畲族织绣服饰展
2016年,
锦绣世界:国际丝绸艺术展
2017年,
桂风壮韵:广西壮族织绣文化展;荣归锦上:1700年以来的法国丝绸
2018年,
霓裳银装:贵州苗族服饰艺术展;神机妙算:世界织机与织造艺术展;千针万线:中国刺绣艺术展
2019年,
一衣带水:韩国传统服饰与织物展;韩剧与韩服:丁一宇古装剧中的传统服饰展;第一届天然染料双年展;锦绣未央:浙苏鄂三校纺织类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成果展;“无界之归:2019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之“物超所值”单元;岛夷卉服:东南亚帽子展
国丝馆会不定期在修复馆和新猷资料馆等场馆举办丝绸文物保护和纺织文献类主题展,有每年定期举办的主题展览,如2011年起举办的时尚回顾展,2018年起“杭州全球旗袍日”活动之一的“全球旗袍邀请展”。
另外,国丝馆在国内外举办的本项目主题的展览。比如,2014年1月与国家图书馆馆合办“丝绸的记忆:中国蚕丝织绣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展”,2018年3月以色列“丝·赏:时尚中的中国女红展”,11月韩国“韩中丝织品织造技术与丝绸文化展”,2019年4月俄罗斯“丝·尚:30 件服装讲述中国非遗故事展”,6月与中国农业博物馆合办“中国桑蚕丝绸文化展”,12月为第20届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策划“丝艺天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展”。丝绸主题展览在国外举办曾先后到过墨西哥、芬兰、哈萨克斯坦、西班牙、英国、意大利、美国、德国、土耳其、澳大利亚、埃及、新加坡、阿曼、法国、以色列等国。
三、社教活动让非遗融入公众生活
博物馆社会职能重心已转变为公共文化服务。国丝馆社会教育部在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围绕蚕桑丝织技艺文化开展宣传、展示、教育和普及为工作重点。其中,以2016年国丝馆改扩建工程为契机,社教部打造社教活动从品牌化、系列化和精品化入手,同时,不断尝试拓展媒体宣传路径,有效提升着国丝馆的社会吸引力和影响力。
“女红传习馆”是国丝馆设立的重点社教品牌,以本项目为核心,通过内容的拓展和延伸,面向社会大众开展养蚕、纺织、印染、刺绣、缝纫等特色传习活动,不仅有中国传统的女红技艺,还有世界各地的纺织技术。根据观众年龄、来源等不同类型,开设有常规体验课、特色兴趣班、高级研习班等不同层面的课程和配套活动。以2018年为例,全年开设了各类课程及体验活动114场/次,参与人数共计四千多人,其中常规课程63场,特色课程30次,围绕特展“神机妙算”开设织机工作坊17场,还有每期学习时长近一周的高级研习班4期,部分活动还走进校园,让不同年龄学生感受纺织技艺。
“蚕乡月令”是在本项目和另一个人类非遗名录“二十四节气”项目基础上推出的系列社教活动。活动场所有在馆内的“女红传习馆”“桑庐”“染草园”等场地,还有馆外的海宁云龙“纺织标本生态园”等。活动以2018年为例,4月5日新市“清明蚕花庙会”,5月10日海宁云龙村“蚕俗非遗文化体验之旅”,6月9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桑庐的“蚕桑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其它还有“扎染灯彩庆元宵”“母亲节蓝染丝巾”“端午香囊制作”“中秋手作玉兔”等活动,以及十多年的经典社教活动“科普养蚕”获得6000多名杭州和上海的学生参加。
2016年起的“国丝之夜”是博物馆夜间向公众开放,不定期推出“丝路之夜”涉及将丝路沿线国家和丝绸文化相结合的主题活动,从丝绸出发,结合音乐、美术、美食、展览等元素为大众奉上文化大餐,实现“从丝绸之路到跨文化对话”的愿景。2019年举办了本项目申遗成功十周年的“非遗之夜”。
2018年起“国丝汉服节”每年一次,推出专业导览、专题讲座、文物鉴赏、汉服之夜、银瀚论道等活动,建立起博物馆、专家学者、汉服爱好者等之间的联系,推动中国传统纺织服饰发展,实现“让文物活起来,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丝路之旅”研学活动推出多条线路,针对丝绸之路遗产推出“河西四郡研学行”“新疆丝路研学行”,除了到访丝路遗址,更以“丝路之绸”为研学重点,让参与者了解丝路上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丝绸文化;2019年针对本项目推出“江南丝旅: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遗研学行”,到访本联盟在杭嘉湖、苏州和南京的保护单位,让参与者与传承人进行交流并认知非遗技艺的文化内涵和当下发展。其他,春秋季还会有短途的“蚕乡非遗考察”活动。
国丝馆社教部常年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策划举办系列主题性讲座,以及积极利用新闻媒体积极宣传相关非遗工作,依托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站以及微信、微博、网络直播等渠道建立全媒体矩阵。赵丰馆长也多次参与媒体活动,例如为国家图书馆的国图公开课举办十五讲的《丝绸之路与丝路之绸》讲座,两次参加央视《非遗公开课》节目讲述丝织技艺。此外,国丝馆积极拓展Facebook、Instagram、Twitter、YouTube等海外社交媒体的宣传渠道提升国际影响力。
四、交流合作拓宽非遗工作视野促发展
国丝馆努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人文交流平台,建立和参与了多个交流平台,例如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创新联盟、国际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和国际丝绸学院等。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是在切实遵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积极开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3+N’保护行动工作”的基础上于2019年5月31日成立的。联盟涉及的非遗项目除了“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各子项目,还有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漳缎织造技艺、潞绸织造技艺、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和壮族织锦技艺。联盟成员单位除了这些项目的非遗传承保护单位,还有国丝馆,三所开展纺织类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院校(浙江理工大学国际丝绸学院、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武汉纺织大学)、一个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海宁市周王庙镇云龙村)、 一个非遗为运营主题的互联网公司(东家APP)。本联盟的成立将合力推进项目保护与传承,加强相关重大问题研讨,开展调查研究与档案建设,密切成员间协作与交流,创造条件增加项目展示宣传力度,向社区群众普及和教育本项目知识并动员其参与保护与传承工作,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动本项目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国丝馆举办多个国际性的学术论坛,有效的促进了国际丝绸纺织艺术学术交流和提高国丝馆的国际影响力。例如2016年“锦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年“神机妙算:世界织机与织造艺术”国际学术报告会,2019年“天然染料:多彩的世界”国际研讨会。
其它,国丝馆还在浙江省文旅厅指导下,开展与温州市采成蓝夹缬博物馆和宁波金银彩绣艺术馆的帮扶工作。2019年,国丝馆与浙江省妇联成立浙江省女红巧手联盟,共同开展百名“女红巧手”寻找推荐活动,助力技艺传承、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五、思考为非遗保护实践寻找方向
按照“3+N”保护行动工作的具体要求,国丝馆作为本世遗项目的牵头单位需做好项目协调工作,编制年度保护计划,年中组织召开一次整个项目保护传承工作座谈会,年末向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递交一份报告。目前,本联盟的成立有助于此项协调工作的开展,但相关细则规范还有欠缺,造成成员间工作的进展、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问题未能及时沟通交流。
国丝馆作为保护联盟秘书处所在单位,需要调动成员间进行信息交流,利用国丝馆媒体宣传平台为成员服务,为本项目的展示宣传积极发声。同时,应该开展联盟历年工作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为时代做记录,为未来留档案。
保护联盟成员有地区和属性差异,如何让成员间互学互鉴,不仅要在联盟内部找方向,同时也要时刻关注借鉴其他纺织类非遗项目和其他层面的优秀非遗保护实践工作经验,乃至认识当下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而提高社会大众对成员所属项目的关注度、认可度和参与度,实现各项目在传承的可持续性上保持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