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蚕桑习俗(含山轧蚕花)的保护与实践总结(桐乡市文化馆)

2022-12-11

“桑拓绿阴肥,千树翳夕霏。机声交轧轧,灯火竞辉辉。”桐乡市是全国知名的蚕桑之乡,长期以来,蚕桑习俗已经融入了桐乡百姓的生活,一些由蚕而起、因蚕而庆、为蚕而狂的传统习俗一直保留至今,其中流传地域最广,最具水乡、蚕乡特色的民俗庙会便是含山轧蚕花、双庙渚蚕花水会和乌镇香市。2009年9月30日,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桐乡蚕桑习俗(含山轧蚕花)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子项目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十年来,我市充分挖掘蚕俗文化的内涵,从制定保护规划,打造蚕俗文化品牌,建设专题展示馆,举办理论研讨会,撰写非遗丛书等一系列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弘扬优秀传统蚕桑文化,使“清明轧蚕花”这一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现将十年来的保护传承情况总结如下:


一、相关政策法规及实施情况

2009年5月25日,桐乡市委、市政府制定并实施《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桐委〔2009〕11号),明确了一系列非遗保护的措施;2009年11月23日,桐乡市委、市政府制定并实施《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10——2015)》(桐政办发〔2009〕146号),把“含山轧蚕花”纳入“十二五”期间我市重点文化实施项目和相关工作规划中;2011年4月15日,桐乡市委、市政府制定并印发《桐乡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10年重点工作计划》(桐委办〔2010〕17号),明确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11年11月,我市根据省文化厅指示精神,认真拟定《含山轧蚕花“八个一”保护措施实施方案》;2011年,我市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桐乡市传统节日“含山轧蚕花”保护规划(2011—2015年)》。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制定和实施,为进一步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供了保障。2018年起,根据《浙江省关于开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3+N”保护行动的通知》要求,每年制定桐乡蚕桑习俗“3+N”保护行动年度计划。


二、打造品牌,非遗影响日益扩大

十年来,我市着力打造“轧蚕花”、“双庙渚蚕花水会”、“乌镇香市”的文化品牌。这三大庙会是我市极具水乡蚕乡特色的以祭祀蚕神为主题的庙会,这水陆组合的形式是我市独特的非遗资源。目前,我市已连续举办五届“我们的节日·清明轧蚕花”民俗会。2018年起,“清明轧蚕花”民俗庙会下沉到河山镇八泉村蚕俗分馆,活动恢复了蚕花娘娘祭祀仪式,举行蚕花仙子民俗巡游,开展蚕桑丝织技艺展示表演,举行清明甜麦塌饼制作大赛等活动内容,让桐乡蚕桑习俗在原生态环境中得到传承和发扬,成为乡村振兴的良好载体和内在源泉。与河山“轧蚕花”庙会相呼应,洲泉镇清河村连续举办十三届“双庙渚蚕花水会”,乌镇景区连续十九年举办“乌镇香市”。民俗活动和蚕俗竞技形式多样,相得益彰,得到了当地蚕农的认同和喜爱。这三大庙会是桐乡蚕桑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京杭大运河沿线的一条蚕桑习俗集聚带。


三、宣传展示,加强基地建设
2010年至今,我市相继建立蚕桑习俗相关非遗展示场馆,使蚕桑习俗既能以静态展示的方式保存实物资料,又能以活态演示的方式贴近人民群众。
2010年,国内首个镇级投资建立的蚕俗专题博物馆“中国江南蚕俗文化博物馆”在洲泉镇开馆,该馆展览面积共350平方米,总投入约50万元。展出各类蚕具、纺织等生产工具100余件,内容包括蚕桑生产历史、蚕丝产品生产过程和蚕桑文化习俗三大部分,是我市专题介绍蚕桑习俗的一大传承教学基地。
2012年,拥有1000多平方米展厅面积的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对外开放,作为展示和宣传我市非遗项目的重要阵地。2014年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新馆开馆,馆内设置“含山轧蚕花”大型场景,运用实物、图片、场景再现、音像资料以及现代多媒体技术等全面展示“含山轧蚕花”的独特魅力,推动该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以巨幅油画与幻影成像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双庙渚蚕花水会”的盛况。
2016年,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蚕俗分馆在河山镇八泉村开馆,总建筑面积700平方米。馆内展陈和体验内容以我市世遗项目“桐乡蚕桑习俗”、“含山轧蚕花”为重点,全面展示了种桑、养蚕、缫丝等蚕桑丝织技艺的全过程以及当地蚕农悠久的养蚕历史和独特的蚕乡风俗。此外,馆内还设有育蚕、缫丝、剥绵兜、拉丝绵被、经布、织布等活态展示和体验项目。

另外河山镇中心学校是蚕文化项目的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学校建有蚕俗体验馆,馆内不仅介绍了当地悠久的蚕桑文化,还在馆内建起了蚕房,并设置养蚕、打蚕龙、扎蚕花、唱蚕歌等体验课,让年轻一代了解和传承家乡古老的蚕桑文化。


四、理论研究,保护注重深度
2010年清明期间,“杭嘉湖蚕桑丝织民俗文化研讨会”举办。会议由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桐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桐乡市非遗办承办,省民俗文化促进会领导,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以及杭嘉兴湖地区蚕桑方面的专家、学者共30多人集聚一堂,围绕蚕桑丝织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问题进行研讨。本次会议取得了较大影响,4月13日《浙江日报》以大篇幅作了报道,4月14日《嘉兴日报》桐乡版以整版的篇幅作了专题报道。

近几年,组织桐乡蚕桑习俗相关专家、召集桐乡蚕桑习俗的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人群、保护地负责人以及相关部门召开桐乡蚕桑习俗“3+N”保护行动工作座谈,了解保护传承情况,听取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听取专家意见建议,研讨解决办法,并进一步探讨桐乡蚕桑习俗保护工作。


五、编纂出版非遗系列丛书
《含山轧蚕花》编纂出版,全面反映了我市“轧蚕花”习俗的历史渊源、当代传承和保护前景,是我市国遗项目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书获第五届浙江省民间文艺映山红奖·学术理论著作奖。《桐乡蚕桑习俗》编纂出版,系统简述了桐乡蚕桑习俗的历史、涵盖的内容及保护现状,是桐乡蚕桑习俗学术研究的第一本桐乡蚕桑习俗专著。

六、以蚕桑习俗为基础创编文艺节目

在充分挖掘当地蚕乡习俗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戏剧项目,创作编排文艺节目,把蚕桑元素融入作品中。2010年舞蹈《喜蚕匾》荣获桐乡市第四届群众文艺菊花奖金奖;2016年编创的花鼓戏小戏《望蚕讯》,获当年浙江省新农村建设题材小戏汇演兰花金奖,2018年获嘉兴市“五个一”工程奖,2019年获第二届华东六省一市现代地方小戏大赛大奖;2018年音乐剧《蚕缘》获桐乡市第七届群众文艺菊花奖银奖。


七、未来计划和工作展望:
接下来,桐乡市将进行更为详细的关于桐乡蚕桑习俗的调查研究,制订保护计划,落实保护资金,系统培养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每年举办蚕桑民俗活动,进一步完善以展示场馆为主体的展示和教育平台,开展针对青少年的科普养蚕活动和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形成展示、展演、传承、研究为一体的较为系统的桐乡蚕桑习俗保护体系。具体工作计划如下:
(一)每年制定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桐乡蚕桑习俗“3+N”年度保护行动工作计划,做好年中和年末的总结工作,定期召开桐乡蚕桑习俗“3+N”保护行动工作座谈会。
(二)深入走访,继续开展桐乡蚕桑生产技艺与民俗的田野调查。
(三)与旅游深度融合,作为浙江优秀传统文化行动计划项目“蚕桑文化之旅精品旅游体验项目”的参与单位,做好蚕桑文化旅游线路的规划和活动策划工作,打通清明“轧蚕花”民俗庙会与清明双庙渚蚕花水会、乌镇香市等三个蚕花庙会,扩大宣传,打造蚕俗风情游线路。
(四)增补一批蚕桑丝织技艺的传承人,进行传统技艺的传承。
(五)扶持并完善桐乡蚕桑习俗的河山镇蚕俗分馆、洲泉镇蚕俗馆等专题展示场馆,做好场馆在养蚕季定期开展研学旅游和蚕俗体验活动。
(六)进一步扶持蚕俗传承教学基地——河山镇中心学校,灵活运用蚕文化课本教材,设置养蚕、打蚕龙、扎蚕花、唱蚕歌等体验课,让年轻一代了解和传承古老的蚕桑文化。
讯息
联盟动态
通知公告
业界新闻
联盟
关于联盟
项目名录
传承人
联盟成员
保护
关于3+N
3+N
资源
政策
申报书
影像
文献
展览
专题
人类纺织非遗
©2020-2021 Silk Road Week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502739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