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周王庙镇云龙股份经济合作社
云龙村有着悠久的种桑养蚕历史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著名的种桑养蚕村。70年代,云龙村因“亩产千斤桑百斤茧”被评为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1974-1983年,10年时间更是接待了38个国家、85个代表团、815名外宾前来参观访问。长期以来,祭蚕神、唱马鸣王、裹蚕讯粽等传统蚕桑生产民俗延续至今。2009年,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云龙村因为蚕桑生产民俗特色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建立合作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
十年来,我村发挥蚕俗文化特色,融合产业发展,做深、做细、做特美丽乡村。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逐步推进,逐渐打造出了自己的一村一品。云龙蚕俗文化园、云龙记忆馆、四季智能蚕室、云龙蝶园、雅云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蚕桑文化习俗研学基地、万木云创染织基地等相继建成,代代相传的蚕桑文化在蚕俗文化园内百年老树的枝头上冒出新芽,推陈出新的蚕桑制品走出云龙,走向世界。现将十年来的保护传承情况总结如下:
一、相关政策法规及实施情况
2014年,海宁市十四届人大第二十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突出种桑保护重点,有效传承蚕桑文化》的决议。十多年来,云龙村一直在坚守蚕桑文化。2015年,市委朱建军书记来云龙调研时给我们提出了“云龙要依托蚕桑文化,做深、做细、做特美丽乡村”。蚕桑文化保护成为每一个云龙人的使命和责任。蚕桑文化不仅要挖掘、保护、传承,更要创新,才能在新时代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先后荣获:国家首批绿化村、浙江省历史文化村、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浙江省森林化村庄、浙江省传统村落、浙江省蚕桑社会化服务示范基地、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示范村)、浙江省第四批非遗(民俗文化村)、嘉兴市十大美丽村落、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海宁市五星级美丽乡村。
二、打造蚕乡云龙品牌,蚕桑焕发新生机
周王庙镇云龙村每2年一次,在5月初开展蚕俗文化旅游节,推动蚕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缫土丝、拉棉兜、织土布、翻丝绵被,传统的蚕桑生产技艺在这里重现,吃蚕饭、裹“蚕讯粽”、蚕神祭祀、演蚕花戏,云龙蚕桑特色食品、丝绸扎染文创产品、彩色蚕茧挂件、蚕丝被等特色旅游商品,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蚕家生活。
我村与海宁市蚕桑站加强合作联系,将蚕桑种植和蚕桑文化保护列为重点内容,设立专家组,同时引进省农科院力量,进一步优化资源协作,在蚕桑综合利用、蚕桑文化传承保护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海宁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为我村结对单位,制定了打造云龙特色文化品牌计划,通过工作举措大大提高了云龙蚕桑文化知名度。
三、抢抓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003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我们积极响应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时提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政策,抢抓机遇,谋求创新发展,我们提出了全域土地整治和村庄道路硬化,农田基础设施改造等工程,组织开展村庄整治,用了10年时间,完成了土地全域整治3800亩,危桥改造17座,康庄工程道路和通组达户道路硬化36公里,道路亮化19公里。10年间,通过努力,对村级发展分轻重缓急,量力而行,推动了每一项工作,一边搞建设,一边以存量资源整合,以节约资金为原则,做好增收节支。2013年,浙江省委提出“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从村庄整治提升到美丽乡村建设。
四、挖掘蚕桑文化,编纂出版《云龙蚕桑志》
在这十多年里,我们有意识地整理云龙蚕桑文化的档案资料和照片,留存文化记忆,用文字纪录我们的过去和现在,做一部以村为单位的专业志书,全面反映了云龙村约半个世纪的蚕桑生产和蚕俗文化发展历程。经过8年多的时间,在中国丝绸博物馆赵丰馆长和原海宁市文创办张镇西主任的指导与帮助下,《云龙蚕桑志》终于在2018年8月23日完成,还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行了首发仪式。1985年,我们录制了《金龙降落的地方》,讲的是过去。2015年,我们创作了村歌《云龙谣》,并在同年11月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村歌大赛,获得了创作和表演两个银奖。我们云龙村蚕桑文化的知名度在提高。2017年我们拍摄了微电影《诗画江南·蚕乡云龙》结合浙江省3A级旅游景区村庄(示范村),加大了宣传力度,提高影响力。
五、未来工作展望
云龙村致力于将蚕桑文化融入村庄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以“中国蚕桑文化习俗研学村”为主定位,建设“陌上桑田,蚕乡云龙”蚕桑文化主题景区。我们云龙的建设将围绕“一心两轴四片”展开。一心,就是蚕乡云龙·文旅综合服务中心;两轴,就是云龙拾光·胡云路人文景观轴 和云龙蚕桑·蚕俗路产业联动轴;四片,说的是舟陌农场·田园农业游乐片、博物空间·丝织记忆传习片、乡创聚落·文化艺术体验片和百亩桑园·现代蚕桑产业片。
接下来,云龙村的乡村旅游产业将围绕“农文旅融合”,带动一二三产的发展,重点培育研学旅游产业,利用“低散乱”整治“腾笼换鸟”,围绕“荆斗云”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建设扩建游客集散中心,招引蚕桑文化研学基地和陌上桑宿等旅游项目;围绕蚕桑文化研学基地,扩建万木云创天然染织工坊;依托350亩桑田连片,建设蚕桑农旅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云龙蝶园,建设乡村装置艺术基地和低碳环保艺术博览园,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化文化之力为经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