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工作总结(2020前)

2022-12-12
一、浙江理工大学开展研培概况
浙江理工大学前身——蚕学馆,是杭州知府林启为实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宏愿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创办的,是我国最早创办的新学教育机构之一,至今已有123年的办学历史。为进一步传承中国传统织锦技艺,弘扬中国丝绸文化,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浙江理工大学在2016年一次性成功申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织锦技艺传承及创意设计”研修项目。该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为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丝绸学院)和《丝绸》杂志社。项目负责人为学院党委书记祝成炎教授,团队核心成员为浙江理工大学纺织非遗研究所成员:张红霞、鲁佳亮、李启正、陈俊俊。

2017年以来,“织锦技艺传承及创意设计研修班”已相继为浙江、江苏、四川、广西、海南、山东、贵州、湖南等地的120余名传承人和从业者开展了针对性的六期高级研修班,能够切实解决织锦非遗传承中存在的一些平台问题。作为专业性极强的织锦非遗研修项目,学校秉承“深耕织锦领域,打造创新标地,凝聚产业力量,助力脱贫攻坚!” 的核心理念,力求搭建起传统织锦技艺与学术、艺术、现代技术、现代设计和当代教育的桥梁,使中国织锦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更上一个台阶。同时,承担织锦传承创新重任,对浙江理工大学来说,也是不忘初心,勇担重任的体现。


二、活动组织和成果宣传

宣传,也是发扬非遗传承精神的另一种形式。浙江理工大学3年来积极参与文旅部、文旅厅等部门组织的活动,向兄弟院校学习经验,同时也分享自身特色与经验。主要参与9次重大活动如表1。

序号

时间

活动名称

主办方

地点

活动内容

1

2017.03.22-03.24

研培计划信息管理平台管理人员培训班

文旅部非遗司

国家博物馆

信息管理平台操作培训

2

2017.04.15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工作座谈会

浙江省文旅厅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作为新推荐高校汇报项目计划方案

3

2017.04.21-04.22

“非遗研培计划”高校负责人培训班

文旅部非遗司

苏州职业美术技术学院

作为新推荐高校介绍试点方案

4

2017.11.15-11.18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经验交流会

文旅部非遗司

上海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作为代表高校上台经验交流

5

2017.12.1

非遗校长访谈录

文旅部非遗司

浙江理工大学

电话专访浙江理工大学校长陈文兴教授

6

2018.8.20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工作座谈会

浙江省文旅厅

浙江省文旅厅

作为优秀代表高校分享经验

7

2019.05.31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成立暨保护座谈会

中国丝绸博物馆

中国丝绸博物馆

成为联盟成员

8

2019.08.19-08.23

2019研培计划师资交流暨公约培训班

文旅部非遗司

上海大学

作为代表高校上台经验交流

9

2019.09.05-09.06

“生根·迭代——浙江高校非遗研培的实践”对话活动

浙江省文旅厅

中国美术学院

工艺与产业——从生产经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展开讨论工艺

10

2019.11.27

央视《手艺中国》栏目,中国传统手工艺作品影像多媒体传播推广项目,非遗进校园活动第十三站第十四场

央视

浙江理工大学

邀请国家级非遗枫香染技艺传承人杨兰,回母校推广非遗文化

1 参与文旅部、文旅行政部门主要活动一览表


2017年11月15—17日,在圆满完成2017年两期研修班后,项目负责人祝成炎教授在上海大学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经验交流会”中作为浙江省的代表,上台分享了具理工特色的研修经验,得到与会非遗司领导和同行高校代表的高度肯定。

2017年12月1日,非遗司“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在校长谈研培栏目发表《专访浙江理工大学校长陈文兴》、研培经验谈栏目发表 《深耕织锦非遗,浙江理工大学打造织锦传承创新标地》的主题报道。


三、自媒体平台宣传
浙江理工大学除积极参与各级组织的活动,为做好 “织锦非遗研修班”的宣传报道工作,提升研习培训计划的影响力,协办单位《丝绸》杂志社担任主要宣传工作,并组织成立了宣传报道小组,实现织锦非遗研修班“天天有报道,周周有专访”的规划与目标。
1)研修班开班之前,宣传报道小组就已建立好织锦非遗研修班的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并将印有二维码的录取通知书寄送到各位学员手里。适时且适当的了解研修项目以及研修情况,有助于学员们更好得了解活动的意义,更快得融入团体之中。因此,“织锦非遗研修”微信公众号(现更名为纺织非遗)在学员报道前发布了多篇有关于研修班筹备工作动态以及织锦相关历史文化的推送,开班号,公众号对研修班进行了多方位的报道,内容包括课程预告、下周看点、专家专访、学员访谈、课程报道、织锦知识、非遗动态等,引起了学员对研修班的强烈兴趣和关注。
2)专业宣传,职责明确。织锦非遗研修班的宣传报道组,在协办单位《丝绸》杂志社的指导下,每位成员的工作分工明确,确保每堂理论课、实践课都有摄影摄像进行跟拍,保障每日课堂、实践内容都有记者进行采访报道,并邀请了专业团队进行视频拍摄和制作。3年来,研修班主办的“织锦非遗研修”官方微信公众号完成活动报道100余篇,专访30余篇,专家观点20余篇,不少报道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转载,并被30余家门户网站广泛传播。项目宣传报道组拍摄和记录了所有的课程与参观,形成图像视频资料高达100GB。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研修班的影响较大,央视七套《乡土》和《手艺中国》纪录片摄制组专程来杭对研修班进行了拍摄。项目组自己制作了《繁华记忆 织锦故事》、《织锦非遗保护浙理工永远在路上》、《融和》、《研修班与脱贫攻坚故事》等纪录片,在业内也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和热烈的反响。数十家单位前来索取《繁华记忆织锦故事》纪录片,用于织锦非遗教学和宣传。


四、东西协作,研修对口帮扶助力脱贫攻坚初显成效
为响应国家《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文件精神。除了传统的研修班外,浙江理工大学在开展非遗研修的过程中,重心下移、因地制宜、改革创新,开展东西协作和对口帮扶工作。
贵州省黔南州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并具有较强的非遗手工技艺生产条件,如马尾绣和枫香染等都已形成数千人的产业规模;浙江理工大学在纺织和服装领域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知名度,又具有独特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在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项目的牵线搭桥下,项目组助力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贫困地区从事纺织非遗的企业家和传承人发展有市场前景的传统工艺项目,以精准非遗研修带动非遗创意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2018年6月,根据贵州省黔南州纺织传统产业发展实际,举办了一期更加侧重设计创意、品牌营销、产品落地和平台对接的面向黔南州贫困地区的整建制定制研修班。2018年7月19日,在贵州与黔南州文广新局共同主办“黔南州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交流研讨会”,同时成立了“浙江理工大学黔南州非遗推广与创意设计中心” 和“浙江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战略合作。2019年6月27日,在杭州举办联接东西、跨界交融的“东西合作非遗产业交流会”和“非遗+文旅+产业”对接活动。2019年9月,举办“非遗研培的实践——工艺与产业浙江对话”交流研讨会。通过紧密的校地合作,促成了西部地区非遗传承人与东部沿海地区纺织企业形成紧密合作,数家传统纺织手工艺企业得到发展和壮大,为西部地区脱贫攻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为织锦非遗文化的宣传推广创造更多维度的条件。


五、将非遗技艺融入教学,为传承注入新生活力
研修班期间,组织学院学生参与非遗研修班的助教活动,将学生和研修学员分组,互相学习,开发产品,在此过程中,学生从非遗传承人那快速的学习吸收了关于非遗技艺的历史、纹样特色、工艺织造技艺等相关知识,并在和非遗传承人的合作中,将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技法进行实际应用,设计出新的作品。
除去研修班教学,也开始将非遗融入日常教学,通过课程改革,使大学生更多的接触、调研、了解非遗技艺,建立本科生、研究生的相关课题,引导学生建立工作室,注重课堂教学后学生后续性的相关发展,着重培养学生对于非遗技艺的热爱和将之当作终生爱好或事业的可能。
1)学生与研修学员合作作品
学生吴丽丽与研修班学员合作设计生产作品《锦汇丝路》在中国丝绸博物馆,“锦绣未央:浙苏鄂三校纺织品类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成果展”中展出;学生戴筱玲与研修班学员合作设计生产作品《唐团窠对鹊纹装饰画框》及相关文创产品,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生根·迭代:浙江高校非遗研培的实践”展览中展出。
2)学生成立非遗相关工作室
黑今非遗文化工作室是由浙江理工大学学生(2017纺织品设计专业)创立的以“科技创新和艺术设计结合”为核心的原创公益工作室。工作室成员之前在非遗研修中作为助教参与了研修学员的作品设计,并于2018年暑假参加学院组织的“浙理学子砥砺‘黔’行,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他们深入黔南山区,考察调研黔南非遗技艺,关注黔南水族剪纸,在回来后成立了黑今非遗文化工作室。
他们根据黔南州传统图案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对鸟图案,设计的布依族织锦空乘装荣获首届多彩贵州民族服饰设计大赛三等奖,省一等奖。此外,工作室与黔南州非遗保护中心已经建立了黔南非物质文化资讯与信息网站“黔韵网”(www.gzqywhcb.com)和公众号,除了介绍黔南州非遗项目之外,还提供非遗产品的代销、代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浙江理工大学黑今非遗文化工作室的同学们萌生了举办“创作防疫手绘、剪纸作品”的7日公益挑战赛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为非遗文化结合社会热点做出新的尝试。

六、浙江理工大学非遗研培发展方向与未来规划
围绕织锦技艺传承及创意设计,根据“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原则,从织锦行业的发展需要和非遗项目的从业人员成长需求,确保研修质量与效果。
通过本项目完善的课程培养体系和培养环节,能弥补学员在传统民间师徒传承中不足的知识结构,提升学员的传承能力和传承水平,能更好的以织锦视觉元素、精神特质、历史文化等为创作原点,结合现代主义设计、地域文化、特色旅游文化等丰富内容,用全新的时代语言诠释古老的传统文化,加速织锦项目个性化、潮流化、创意化转型,促进织锦项目走进现代生活,重新焕发生命力。
希望具有较高实践操作技能的学员,通过研修专业的理论学习、课堂研讨、创作实践,帮助传承人群提高丝绸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提升技能、更好激发创作潜能,丰富题材品种,解决工艺难题,拓展应用空间。

讯息
联盟动态
通知公告
业界新闻
联盟
关于联盟
项目名录
传承人
联盟成员
保护
关于3+N
3+N
资源
政策
申报书
影像
文献
展览
专题
人类纺织非遗
©2020-2021 Silk Road Week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502739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