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南大学非遗研培工作简介
江南大学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项目自2016年开始,在纺织服装学院张毅教授的组织下,以“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为指导思想,本着深度开展研培计划的宗旨,对所开展的每期研培计划项目都有针对性的进行策划实施,每一期研培计划项目都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研究展开,注重研培计划实际效果,目前已经开展10期研培计划项目,培训非遗传承人350人次,其中刺绣等纺织非遗项目是主要的项目实施方向。
江南大学非遗研培计划实施,一直坚持采用独具江南大学特色的三阶段教学法,第一阶段三周时间为通识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拓眼界相关课程,第二阶段八周时间为学员回乡结业作品创作过程,其间江南大学师生进行回访交流,第三阶段一周时间为学员结业作品成果汇报展览及相应增学养课程。三段式研培计划教学拉长了教学周期,一个教学周期为三个月以上,虽然增加了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难度,但是注重实效,教学相长实证效果,受到非遗传承人的欢迎,每期研培计划均能举办一次高水平的非遗创新作品展览。
总结研培计划项目开展以来的成果,一是通过部里组织的学习使我们院校得到一次严谨的非遗学术训练,二是非遗传承人通过培训拓展了视野增加了素养,三是非遗重新融入生活的理念成为社会共识。
二、启动重点工作——陕西延川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
在相关领导的指示和关怀下,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策划和安排,2020年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江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及相关设计师与传承人组成非遗帮扶团队——“江苏省文旅厅苏陕对口支援非遗精准帮扶小分队”,前往陕西省延川县进行非遗帮扶活动和考察调研,在延川期间共进行三次非遗教学演讲,一场刺绣非遗技艺演示与教学,并前往延川非遗传承人工作室进行调研考察,同时与延川县非遗中心签订了“江苏文化和旅游厅、江南大学——陕西延川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意向协议。
通过本次调研考察,摸清了延川非遗项目及其传统工艺技艺发展与营销现状,为共同建立延川传统工艺扶贫就业工坊打下的基础,制定了工坊建设具体实施方案。
1、延川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地点
延川非遗扶贫工坊设立在延川县中心街延川县文化馆5楼(延川县非遗中心),作为延川传统工艺创新、研究、推广和传播基地与创新传统工艺产品成果展示窗口。
以延川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龙头,辐射和带动延川县各工坊扶贫就业对象,
组织关庄镇关庄村传承人、杨家湾村传承人、乾坤湾镇清水湾景区传承人、文安驿镇梁家河村传承人、大禹街道张家湾行政村曹家园子村传承人,以村为单位组成非遗传统工艺产品生产合作社,开展创新非遗传统工艺产品有组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扶持林兰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爱鑫文化创意服饰有限公司、盛朗针织加工有限公司等三家以传统工艺产品为主业的企业开展创新非遗传统工艺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营销。
2、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南大学——陕西延川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组织架构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下达工作任务,江南大学组织实施,由江南大学设计学院ITDS研究室实施具体非遗帮扶工作。
陕西延川对接单位为延川县文化和旅游局,延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当地传承人配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南大学共同建设“延川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由此,“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南大学——陕西延川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达到点对点的组织架构布局,双方开始研讨构建具体工作计划。
3、延川传统工艺的特色及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延川县地处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北部84公里,县城位于县境中部延川镇。延川县建于隋开皇三年,至今已1400多年。
延川剪纸(国家级非遗项目)是农耕社会妇女为主体的民间艺术,主要有窗花、墙花、顶棚花、灯花和礼花等,题材有神仙佛像、吉祥吉庆、农事耕作、节令习俗、人物、故事、飞禽走兽、纺线织布、风景花卉、生殖繁育等,造型简练纯朴、粗犷浑厚、热情奔放之,堪称西北农耕社会生活的缩影和民俗生活的大观园。至1985年才得以渐次发展兴盛,涌现出剪纸艺术大师高风莲(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家郭如林(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李妮、高河晓、刘洁琼(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刘小娟、袁随花、王峰等。剪纸在延川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延川布堆画(布堆花)又叫布贴花(陕西省省级非遗项目),也叫摞花或拨花,源于广泛流行于民间的拨花,原为枕头顶、裹肚、鞋面、垫肩、钱包、烟袋包上的装饰物。其创作材料为棉纺织土布,染以青、赤、黄、白、黑诸色,以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民俗生活、花鸟禽兽为题材,运用纯民间的复合造型法,进行贴块、拼接、刺绣、镶花、堆叠、缝合,制作出极具民族特色的图案。1980年代初,延川县文化馆干部冯山云率先搜集、整理、研究民间广为流传的布堆画艺术,并在此基础上立求创新,1990年代开始的一系列展演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代表性民间艺术家有冯山云、郭如林两位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
在延川,剪纸、刺绣、布贴画三种传统工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剪纸出图案纹样,刺绣和布贴画以针和绣线依据剪纸图案纹样进行再创作。
国家级非遗项目延川剪纸经过高风莲、郭如林、刘洁琼等传承人多年的积累,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地域特色鲜明,艺术造诣深厚,作品数量庞大,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为布贴画技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如何在文旅融合大环境下使延川非遗传统工艺的发展与蓬勃发展的旅游大环境相映成辉,需要找到问题的关键。延川非遗资源丰富,域内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延川剪纸、陕西省级非遗项目延川布堆画等,文旅融合具备很好的资源条件,是什么限制了延川非遗项目与旅游的充分融合?问题在于一是旅游资源配套建设项目尚不够完善,二是低效率的传统手工制作限制了传统工艺产品的批量化铺货与销售,三是缺乏针对普通消费者普通旅游者设计和生产的非遗文创产品,目前延川剪纸与布堆画是为延川人设计和制作,而不是为来延川的旅游者设计。
4、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南大学——陕西延川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原则与总体思路
针对延川传统工艺的发展问题,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南大学——陕西延川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必须以“非遗扶贫服务有效落地为原则”,做到真正有效的非遗扶贫,扩大广大传承人产品的销售渠道和销售份额,真正做到就业增收做到以传统工艺安居乐业。
在“非遗扶贫服务有效落地为原则”指导下,江苏文化和旅游厅、江南大学——陕西延川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方案总体思路如下:
①配合延川文旅局完善各主要旅游点的文化产品展陈等工作。
②建立延川传统工艺产品创新设计研发团队,针对来延川的旅游者等当代消费者,设计能够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和消费的产品。
③建立延川传统工艺文化创意产品批量化生产技术攻关团队,针对“布堆画”具有良好市场前景但手工制作费工费时产品批量小的问题,采用相应新技术及辅助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
④以“延川传统工艺产品创新设计研发团队”及“延川传统工艺文化创意产品批量化生产技术攻关团队”的研究成果为依托,利用“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项目,专门为延川非遗传承人举办一期研培计划项目“延川传统工艺创新设计与制作研修班”,培训以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一半时间进行“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教学,一半时间以研究工坊方式,利用两个研发团队的成果,在江南大学纺织与服装实验室进行实践性成果推广与实践。通过研培计划使学员在知识素养与实践成果两个方面得到训练,并在培训结束后,能够把实践成果和相应技术带回延川,进行生产实践和推广。
⑤研培计划“延川传统工艺创新设计与制作研修班”学员结业回到延川后,随即在延川县非遗中心(县文化馆)举行结业作品展,并在梁家河等旅游地举行延川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展销活动,争取在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举行延川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展示等活动,扩大延川非遗文创产品的社会影响力,扩大延川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销售渠道,为延川非遗传承人创造良好的市场空间。
通过“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南大学——陕西延川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建设,使传承人产品设计符合当代消费者审美需求,产品生产效率提升,创造良好的非遗传统工艺产品及非遗文创作品的市场氛围,使传承人可以依托非遗项目自食其力就业增收,使延川非遗项目在当代获取可持续发展的新机遇。
5、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南大学——陕西延川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工作计划方案路线图
以非遗扶贫服务有效落地为原则,制定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南大学——陕西延川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工作计划方案路线图:
研发:江南大学建立延川传统工艺创新设计与批量化生产技术攻关团队
↓
成果:创新非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工艺改进成果
↓
培训:研培计划《延川传统工艺创新设计与制作研修班》—延川成建制学员
↓
推广:延川传统工艺创新设计与制作研修班学员结业作品展销、落地铺货
↓
机制:江苏文旅厅、江南大学-陕西延川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辐射传承人
↓
运行:产品研发—传承人—产品—政府组织—延川旅游布点—销售—传承人—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