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中国丝绸博物馆“3+N”保护行动工作总结

2022-12-12
为切实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推动“中国桑蚕丝织技艺”项目保护传承工作,根据浙文旅非遗〔2018〕3号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试行开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3+N”保护行动的通知》,中国丝绸博物馆积极履行“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非遗保护实践要求,在2019年国丝馆联合相关非遗传承机构成立“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在2020年国丝馆积极密切联盟成员间协作关系,加强调查研究积累资源,推进学术研究和保护传承,促进资源利用和开展公众宣传。现将“中国蚕桑丝织技‘3+N’保护行动”的2020年度保护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保护联盟推动成员交流合作
2020年,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成立第二年。在上级管理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各联盟成员在疫情面前继续推进各自的保护传承研究和生产经营等工作。
11月12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在成都召开第二届联盟会议。本次会议的年度联盟轮值主席为成都蜀江锦院·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博物馆。会议期间,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分别做了主题报告。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丝绸协会会长陈祥平,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谢海银,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综合处处长李绘新分别致辞,希望联盟成员们能够在相关人文交流中积极发挥作用,在各自领域深入开展研究,多提升多宣传多组织交流活动,成员间相互支持,共克难题,并期望中国丝绸博物馆能在“十四五”期间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担负起项目责任,完成好项目履约,在国际传播上创出影响力,把非遗工作推向新的高度。到会的联盟成员分别汇报了2019—2020年开展的非遗工作。会议期间《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通讯》第一辑分发给各联盟成员,通讯内容包含了各成员近十年来非遗保护与实践的工作总结以及联盟2019年大事记。

二、依托科研开展博物馆非遗研究
国丝馆科研以技术部为主,开展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简称科研基地)的相关课题研究与合作交流。
2月,科研基地纤维研究团队在考古类国际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上发表利用形貌分析、酶联免疫和免疫荧光技术对矿化纺织纤维材质进行鉴定的技术。8月30日,国丝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在河南渑池签署“仰韶时代纺织技术与服饰”研究项目合作协议会上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正是研究人员通过这项技术在渑池仰韶文化遗址的陶片样本上发现了平纹织物印痕,为仰韶时代纺织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物证。
8月7日,“河北遵化清东陵出土丝织品保护修复项目”通过验收并在项目修复的20件丝织品基础上举办“后宫遗珍:清东陵慈禧及容妃服饰修复成果展”。


9月7日—8日,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的“罗布林卡格桑颇章陈设清布画白度母唐卡保护修复项目”和“西藏博物馆藏清代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及布达拉宫强康天篷保护修复项目”通过项目验收。

10月15日,省委宣传部召集相关单位在国丝馆召开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大平台建设座谈会,以待落实省委书记袁家军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入挖掘丝绸文化丰富资源,依托中国丝绸博物馆,打造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大平台。”

2020年,国丝馆和浙江理工大学馆校合作模共建的国际丝绸学院招收18位硕士研究生与2位博士研究生,国丝馆派出由赵丰、周旸、王淑娟、刘剑、徐铮组成的导师团队参与教学工作。


三、举办临展进行非遗展示
除了“后宫遗珍展”,国丝馆还举办多个设计纺织非遗类的临时展览。
1月17日至5月5日,“岛夷卉服:东南亚帽子展”展出芭芭拉拉·帕克女士捐赠的来自中国、不丹、日本、菲律宾、泰国等国家的帽子,材质涵盖了禾杆、露兜树叶、棕榈树纤维、藤蔓、竹子、葫芦等纤维材料。
5月15日至8月2日,“雅韵湘传:湖南省博物馆藏宋元服饰展”展出湖南省博物馆所藏的出自何家皂北宋墓和华容元墓的16件/套纺织品服饰,该展同时也是配合“2020国丝汉服节:宋之雅韵”的重要展览。
6月19日至8月31日,由国际丝绸联盟和国丝馆共同主办 “国际丝绸精品展之丝路锦绣展”,来自老挝、柬埔寨、中国3个国家6个企业品牌的涵盖丝巾、面料、服装、饰品、家居用品以及蚕丝蛋白皂等系列的产品展示了丝绸在不同地域和产品领域中的应用。
10月16日,“如诗:2020全球旗袍邀请展”以“诗歌”为主题,共邀请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师制作四十余件旗袍作品参展,展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服装设计师对“旗袍”的解读。

10月16日至12月18日,“集锦众芳:余月虹女士捐赠纺织面料展”展出原浙江丝绸工学院(现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余月虹女士捐赠的一百余件面料样片。
2020年12月19日至2021年6月6日,英国V&A博物馆“源于自然的时尚”展和国丝“衣从万物”展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举办,展出跨越2300年历史的400件全球时尚珍品,讲述了数代手工艺人、设计师与制造商的传承与创新,探究时尚如何从自然汲取灵感,对自然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以及设计如何推动消费转变,探寻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2020年12月25日至2021年3月21日“东织西造 锦绣生活——中西丝织文物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举办。以江南丝绸为代表的中国丝织文物和以法国里昂为代表的欧洲丝织文物精品,展示了中国传统丝绸和丝织技术对西方丝绸和丝织产业发展的影响。国丝馆遴选82件/组馆藏精品参展。

四、活力社教宣传创造影响力
面对2月以来的疫情,国丝馆在闭馆情况下,积极策划构思线上宣传展示教育活动。
推出国丝“五个一”线上知识。用“一物”介绍国丝展览所涉展品,配以音频解读;用“一文”对国丝馆科研成果进行转载、转写或简介;用“一例”介绍国丝馆承担的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修复、复制案例;用“一问”收集观众的提问,组织馆内外专家回答;用“一技”对织绣印染等相关技艺进行线上视频教习,实现比线下教学参与人数更多的效果,截止目前以推出12期,而相关课程也以图书形式出版了《中国女红的编与织》。

在“五个一”基础上,为了更深入的开拓互联网平台的传播效果,国丝馆在五四期间推出“国丝新青年”网络形象,10位各有特长技能的国丝馆员工以贴近民众的宣传形式在网上普及科学、生动、时尚、国际化的国丝故事,用一个个网络片段实现纺织文物的生动推送。
5月13日,国丝馆、国际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交流中心执行承办的“2020丝绸之路周”活动开始面向全球启动,6月19日至24日在浙江杭州举办主场活动,全球14个国家的200余家文化机构参与,内容和形式多样、线上线下联动,为公众立体解读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通过新华号、新浪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十多家海内外主流新媒体平台发布多主题的线上活动,其中“丝路纹样填彩”游戏,海内外参与者线上获取内容,活动后填彩作品线下展示。“发现中国蚕桑丝织非遗之美”活动得到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多家成员支持,线上宣传每个项目成员内容和进行非遗文创抽奖活动。

5月23日,国丝馆举办第三届“国丝汉服节•宋之雅韵”。受疫情影响,今年的“国丝汉服节”全程采取了线上直播的形式,在官方微博、抖音以及哔哩哔哩平台与全国观众一起聚焦宋代服饰,感悟典雅宋韵。
5月,科普养蚕活动在全市推广。国丝馆在本年度与海宁云龙村的“小云龙蚕桑乐园”合作开展以蚕桑生态文化为载体的教学和研学活动。
6月13日,2020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馆区为公众准备丰富的蚕桑民俗体验活动,海宁云龙村组织非遗传承人和蚕农前来表演蚕乡民俗与传统技艺,让民众获得现场近距离行体验,同时,与都市快报合作开展“海宁云龙村非遗体验活动”,让参与者走进蚕乡云龙村,参观蚕桑民俗文化园、蚕桑记忆馆,近距离观察蚕宝宝,体验蚕桑劳作等。当日,央视非遗日节目对国丝馆非遗活动进行直播。
7月26日,“众望同归·国丝雅集活动”邀请长期关注和支持国丝馆的传统服饰爱好者参与,让他们参观临展“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展”“一花一世界:丝绸之路上的互学互鉴展”“雅韵湘传:湖南省博物馆藏宋元服饰展”;探秘纺织品文物修复室,鉴赏纺织品文物,了解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流程;进行交流座谈会,让大家围绕丝路特展、国丝汉服节等活动畅所欲言,交流互动。
9月22日,浙江省女红巧手联盟在临海举办成立仪式,国丝馆作为联盟理事单位与浙江省妇联共同认定百名省“女红巧手”,发起成立的非营利、非实体性质的行业资源互助交流平台,以便更好地赋能不同领域的手工艺女匠人,让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相遇,共同为传统女红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9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旗下品牌“WOW设计”出版11册艺术包装纸书,内有国丝馆参与提供的60余款中国传统纹样。同期,举办“生活要有美、要有surprise!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wow设计艺术包装纸书系列展”和配套活动“一起肆意玩纸吧!只需一点蓝!”让参与者以纸为媒,了解纺织品色彩、纹样、造型的魅力。
11月中旬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服饰文化节目《衣尚中国》,国丝馆提供学术支持并参与部分节目的录制工作。
11月4日—5日,第二届“博物馆手艺传习”研讨会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召开,全国各地近百位代表围绕“传播文化、传习手艺”的主题就馆校合作、传播形式等话题进行交流与探讨。国丝馆馆长赵丰、社教部王冰冰、陈露雯参会分别做了主题发言的,有《伊卡和艾得来斯:全球视野下的扎经染色》、《博物馆手工课程开发和观众参与新方式探究——以中国丝绸博物馆女红传习馆为例》、《手艺匠人纳入博物馆传习教育的新思路——以中国丝绸博物馆世界天然染色工作坊为例》。

五、纸上非遗留存非遗记忆
除了上文所提《中国女红的编与织》,国丝馆研究人员还出版相关纺织非遗类出版物。
《中国丝绸设计(精选版)》是在十卷本“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的基础上精选每一卷的精华部分出版,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丝绸与艺术的结合。
《明之华章:2019国丝汉服节纪实》以纪实的方式回顾2019国丝汉服节的主要内容,包含展览导览、专家讲座、文物鉴赏、汉服之夜、银瀚论道等几个部分。
《巧手匠心:博物馆手艺传习研究》是针对2019年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委会和国丝馆共同主办的“2019博物馆手艺传习”研讨会的论文集结出版,介绍全国多家著名博物馆开展的经典社教活动案例和经验。
《桑下记忆:纺织丝绸老人口述》是89位纺织丝绸专家学者口述的毕生从事丝绸纺织的经历,从不同层面、各个角度,反映了我国丝绸纺织业的发展轨迹、方针政策、体制改革、生产技艺、产品开发、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教育培训、人才培养。

《瑞典藏俄国军旗上的中国丝绸》由中国、瑞典和俄罗斯专家合著,对瑞典军队博物馆中300多面俄罗斯军旗所用中国丝绸的艺术和工艺进行的调查和分析,并对其上的丝绸图案进行了分类、修复和研究。
《乾隆色谱:17-19世纪纺织品染料研究与颜色复原》介绍17-19世纪欧洲和亚洲各地区的染料使用情况,并对同时期中国和日本的染色工艺、颜色品种进行了具体分析,列举了复原乾隆色谱的工艺方法和步骤,以及收录了明清文献中有关染料和染色的记载。
《浮光纱影:早期世博会上的纺织品(1895—1900)》以历史的眼光、科学的分析和美学的审视三方面入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国丝馆收藏的一批参加早期世博会的晚清时期纺织品。
《更衣记:中国时装艺术(1920s—2010s)》是国丝展览系列丛书。同名展览是国丝馆常设展览,以“缤纷世相”(1920—1940)、“革命浪漫”(1950—1970)、“绮丽时装”(1980—2010)3个单元来呈现20世纪20年代起至今的百年服装演变。
讯息
联盟动态
通知公告
业界新闻
联盟
关于联盟
项目名录
传承人
联盟成员
保护
关于3+N
3+N
资源
政策
申报书
影像
文献
展览
专题
人类纺织非遗
©2020-2021 Silk Road Week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502739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