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中国丝绸博物馆 “3+N”保护行动工作总结

2022-12-12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自2019年在杭州成立已有3年时间。中国丝绸博物馆(简称国丝馆)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项目的牵头申报和保护单位以及联盟秘书处所在地,担负联盟工作责任,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依据《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试行开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3+N”保护行动的通知》开展项目保护传承工作,积极增强联盟成员间沟通,推进非遗资源积累,促进资源利用、学术研究和公众宣传。
关于国丝馆开展“中国蚕桑丝织技‘3+N’保护行动”的2021年度保护工作小结汇报如下:

1、确立国丝“十四五”发展规划中重点方向之非遗实践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1月末,《中国丝绸博物馆“十四五”发展规划》通过博物馆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进行专题讨论,确立以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为目标,建成体系完整的、高质量、高水平的纺织服饰类专题博物馆,其中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是成为优秀文化传承机构,推广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联盟及非遗优秀实践,提升女红传习馆及博物工坊水平,进一步将国丝汉服节、全球旗袍日发展成为传统服饰节,开发丝路文化进校园及丝路之旅研学项目,举办天然染料双年展,发展国际天然染料之友。

2、担责履约促进联盟成员交流合作
在上级管理部门指导支持下,各联盟成员在疫情面前继续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和生产经营等工作。国丝馆在2021年度的联盟工作新重点是开通运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的网站(https://iidos.cn/ICH),让网站成为公众了解联盟和相关非遗项目的重要窗口。开辟6个栏目(讯息、联盟、保护、资源、学术、专题),发布联盟动态讯息,介绍联盟成员、传承人和非遗项目情况,公开年度保护计划和小结,分享非遗项目相关资料信息,推介非遗学术理论和实践专题案例。
2021年第二届“丝绸之路周”举办期间,借助其在国内外的传播影响力,秘书处发动联盟成员提供相关讯息,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官方微博发起“发现中国蚕桑丝织非遗之美”的互动话题活动,11条讯息在6月中旬的时间点上共获得50万的阅读量。
9月15日至17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选派“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项目代表浙江省参加在河北廊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举办的“百年百艺民间文化艺术展”。项目中浙江省的6个子项目进行展出,分别是蚕丝织造技艺类的杭罗织造技艺、双林绫绢制作技艺、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以及民俗类的含山轧蚕花、扫蚕花地。展览活动期间国内外嘉宾、社会媒体和公众参观展区,余杭清水丝绵传承人沈美丽在现场进行技艺互动表演。联盟成员壮族织锦技艺的国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村灵代表广西也在现场展示技艺。

3、依托科研开展丝绸非遗的历史文化保护
国丝馆积极建设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简称科研基地),依托纺织考古实验室和纺织服饰修复中心,建立纺织品从考古现场到保护文物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开展从历史织造技术、织物复原再到印染和服饰复原的系统工艺研究以及在国内外围绕丝绸起源和丝路之绸建立广泛的纺织品文保网络。
3月8日,国丝馆与敦煌研究院在敦煌莫高窟举行了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双方拟在敦煌丝绸研究、敦煌文物保护、数字化回归、敦煌丝绸与丝绸之路文化弘扬等各方面全面开展战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惠共赢。此外,双方将共同策划敦煌丝绸艺术展览,组织研学等系列社会教育活动,合作开展“丝绸之路周”相关活动。4月29日,双方共同举办的“敦煌丝绸展”在敦煌莫高窟石窟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开幕。展览以敦煌丝绸的发现为起点,分别介绍敦煌丝绸的发现、收藏、种类、用途、研究和修复,以及对敦煌出土夹缬、经帙、伞盖、经幡、刺绣等丝绸文物的传统制作工艺的复原性研究。
4月27日,国丝馆与甘肃省博物馆在兰州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此次协议的签订将在双方合作多年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在文物保护研究、丝绸之路主题展览、丝路文物数字化项目以及丝路文化教育活动等方面的合作内容,共建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大平台,共同推动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工作和丝绸之路文化的发展,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实现“让文物活起来”的目标。
5月25日,科研基地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就三星堆遗址综合研究签署合作协议。科研基地将凭借自行研发的基于免疫学原理的微尺度丝绸残留物检测技术,在三星堆祭祀坑的灰化、泥化、矿化样品中去发现丝绸。
9月11日,央视新闻频道直播三星堆的考古现场。国丝馆和四川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发布研究成果,发现三星堆的织物有三种:绢、绮、编织物。此次研究以考古学实证填补了四川盆地的丝绸历史,把其推到三千多年前;同时在丝绸里面发现了不同品种,意味着三星堆跟殷墟交相呼应,与中原文明也是多元一体的论断。
7月15日,国丝馆与荷兰蒂尔堡纺织博物馆在2019年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基础上召开本次线上会议。会议重点讨论了荷方目前在策划的以丝绸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展览方案,国丝表示会从展品、策展思路、宣传等各方面提供全力支持。双方还讨论了时尚展、人员研修等其它方面进行合作的可能性。
8月28日,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在浙江省杭州市组织召开“考古现场纺织品(丝、毛)文物免疫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科技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科技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三星堆、南海一号等“考古中国”重大考古项目,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丝绸遗迹,为古代丝绸探源提供技术支撑,为中华文明特质的探索做出重要贡献。
9月26日,国丝馆、杭州标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参评的“丝素蛋白快速检测试剂盒”荣获“第七届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及服务奖”。
9月29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渑池县召开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报告会,国丝馆发布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墓葬人骨土样中,采用电化学免疫检测技术检测出丝绸残留物——丝素蛋白,说明墓葬中可能存在过丝绸实物,通过15个小口尖底瓶陶片样本分析测试发现了平纹织物印痕,这些发现对推进仰韶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做好纺织品文物科研工作的同时,科研基地还开展了科研成功的展览展示和支持同行的纺织品文物修复、保护和展示工作。
3月15日,国丝馆承担的“山东曲阜孔府文物档案馆藏明代服装保护修复项目”在孔子博物馆进行验收。项目涉及孔子博物馆(原孔府文物档案馆)所藏的10件孔府旧藏明代服饰,通过合适的修复材料及修复方法,既保证文物安全,使之在强度和柔韧度上得到改善,同时满足陈列需求。同日,由国丝承担的孔子博物馆馆藏纺织品保护修复(二期)实施方案也经讨论通过。此项目的开展将在总结一期修复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对文物实施更加全面有效的保护。
6月28日,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共一大纪念馆在专题展厅举办“第一次亮相——周恩来重要外交藏品展”。展览中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时所穿的两套具有历史意义的衣服经过国丝馆的修复和保护后在公众视野中“第一次亮相”。
 “5·18国际博物馆日”,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国丝馆联合首都博物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共同承办的“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展览持续至8月17日。展览全面梳理中国馆藏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展示馆藏文物科学认知、保护修复、工艺复原、预防性保护的最新成果。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主任周旸担任策展人,国丝馆展出了丝绸起源、乾隆色谱、南宋单衣、汉机汉锦等内容,同时国丝馆提供科技保护的清东陵文物管理处藏的黄江绸绣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龙袍、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博物馆藏的毛领皮衣、甘肃省博物馆藏的锦缘绢绣草编盒等代表性成果也都在本次展览中精彩亮相。11月,中国科协联合有关单位共同举办“典赞·2021科普中国”评选活动中“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荣获“典赞2021科普中国”十大科普展览。
10月21日 至 10月27日,由国家科技部等联合主办的“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举办。国丝馆参加展览中的“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助力人民美好生活”主题展,将“十三五”期间立项且正在研发的世界丝绸互动地图的最新进展和相关产品进行展示,包括“锦秀·世界丝绸互动地图平台”、基于免疫学技术的丝绸起源研究开发的考古现场丝素蛋白快速检测试剂盒、“中国历代丝绸艺术”丛书、基于项目开发的丝绸相关文创产品等。

4、举办多样临展推动丝绸纺织非遗展示
从2020年年末到2021年年初,国丝馆举办和参与的可涉及丝绸纺织服饰类的跨年展览有多个。2020年12月21日至2021年3月18日,国丝馆新猷资料馆的“影留双璧辉:近现代结婚照及相关文献展”。2020年12年18日至2021年4月8日,修复馆的 “燕尔柔白:19-20世纪西方婚纱展”。 2020年12月19日至2021年6月6日,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V&A巡展“源于自然的时尚”及展中展“衣从万物:中国今昔时尚”。2020年12月25日至2021年3月21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东织西造 锦绣生活——中西丝织文物展”。 
2021年,国丝馆举办的丝绸纺织服饰类主题新展览共有13个。其中时装馆的场地进行了充分利用,临展厅、银瀚厅举办“云荟:中国时尚回顾大展2011-2020” “云上之和:云南哈尼族服饰展” “衣尚自然:服饰的美与责任”、新猷资料馆举办“面面芙蕖:刺绣枕顶展” “青山黄绢:纺织考古百年回顾展” “远去的花手帕:20世纪的上海手帕业”,时装馆大厅和走廊空间举办第二届天然染料双年展当代部分的展览“天染:重现昔日的色彩”,时装馆二楼举办“视界:2021全球旗袍邀请展”,时装馆B1层的国际丝绸艺术展示厅举办“方寸锦秀:丝巾上的丝绸之路”。纺织品文物修复展示馆二楼举办“胡汉之间:唐代丝绸服饰展” “兵团岁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革命文物展” “乾隆色谱2.0:清代宫廷丝织品的色彩重建”。最后还有线上虚拟展“绝代风华:百件服饰庆祝建党百年数字特展”。
1月23日—3月21日,“云荟”围绕过去10年中国时尚的文化内涵和流行变迁,遴选了2011—2020年中国时尚业发展过程中有代表性的设计师作品、品牌服饰、纺织面料等展品,涉及时装精105件/套,配饰20多件/套和创新面料205块,结合时尚人物访谈、纪实影像资料、时尚大事年表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现当代中国时尚在传统文化资源上的创意再生,以及新消费、新科技、新观念带来的中国时尚价值增长的新形态。1月23日,配合展览开幕举办的“回顾&重塑”时尚论坛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肖文陵、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海燕等多位国内时尚界知名学者及设计师,从文化、科技、产业、教育以及学术研究等不同层面,回顾中国时尚10年来的发展进程,以及后疫情时代下中国时尚未来发展的展望。3月13日,配合展览举办两场主题讲座,有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教授夏帆的“族魂衣兮,教授与你共探少数民族华衣丽服背后的秘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台绣第三代传承人林霞的“台绣非遗传承的实践与探索”。
4月2日—6月6日,“云上之和”展出由云南省博物馆、红河州博物馆收藏的123组/件展品。展览分“哀牢为家”“取自山野”“古今人神”“民族和谐”四个部分,展现具有崇黑、敬红、尚白鲜明服色特色的哈尼族不同支系男女服饰、意蕴丰富的哈尼族头饰和银饰,展示其精湛的纺织和银饰制作技艺,从服饰样式、色彩、纹样等多维度,解读以梯田农耕为核心、崇尚万物有灵、日月随身的哈尼族文化信仰和艰辛的远古族群迁徙历史。
9月19日—12月5日,“衣尚自然”展出国丝馆的中西方藏品近300件,通过“序·群英荟萃”“由然产生”“由然衍生”“由然新生”4个部分,呈现人类获取天然原材料制作服饰、利用天然资源生产和运输服饰、汲取天然元素设计服饰的历程,以及随着全球化发展,在对自然环境产生破坏的状况下,时尚行业正在探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0月22日—11月1日,第二届天然染料双年展的“天染”展与首届有所不同,这次强调了参展艺术家的天然染料及染色工艺,须有民间的来源和古代文献的出处,以期有助于我们在历史、艺术和科学的层面打造专业程度更高的天然染料展览,重现往昔的色彩,同时也使天然染料的应用,达到某种更加精湛的程度。10月23日,第二届天然染料双年展“重现昔日的色彩”学术研讨会在杭州玉皇山庄召开。13位国内专家学者在线下和5位国外专家在线上各自分享了学术成果。
2021年10月1日至2022年10月1日,“视界” 作为“杭州全球旗袍日”的展览,展出到来自韩国、不丹、越南、巴基斯坦等13个亚运会参赛国家和地区共37位设计师的44件优秀旗袍作品,他们以旗袍为载体,促进亚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展现亚洲多元且绚烂的东方文化意蕴。10月22日晚,“旗袍之夜”作为展览配套活动在时装馆一楼大厅举办。
3月26日—5月21日,“面面芙蕖” 展出李雨来先生捐赠的旧式枕头两端的缝缀绣片,通过用彩线绣出的各种图案,看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6月11日—9月19日,“青山黄绢” 通过“纺织考古100年” “纺织考古重大发现” “纺织考古研究保护” “纺织考古新技术”四个单元,梳理、致敬纺织考古及其研究保护的百年历程和获取的丰硕成果。其中还展示有我国著名纺织品考古保护与研究学者王㐨先生生前从事考古纺织品处理和保护方面的20余件珍贵资料、实验用具。配套青山黄绢展,国丝馆在锦绣廊先后举办两场沙龙。6月17日,“学术沙龙:夏鼐与他的纺织考古”活动中,有跟随夏鼐先生工作多年的王世民先生做讲座“夏鼐与他的纺织考古”。他追忆了夏鼐先生在纺织考古及其研究方面的学术成就和治学精神,详细讲述了夏鼐先生运用新疆发现的考古资料,创造性地进行汉唐丝织工艺和丝绸之路中西丝绸文化交流研究。7月25日,“学术沙龙:王㐨、高汉玉与纺织考古研究”活动中,王㐨之女、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王丹和原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包铭新分别回忆了著名考古纺织文物保护专家王㐨先生和纺织科学技术史学者高汉玉先生的历历往事。
2021年11月15日—2022年1月11日,“远去的花手帕”展出作为曾经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的手帕在不同年代的设计图和实物,展示轻工业之一的上海手帕工业发展历程。
2021年6月18日—2022年6月15日,“方寸锦秀”展出全国各地共13家博物馆和丝绸企业关于丝绸上描绘丝路故事的各色丝巾品类,显示丝路文化创意在博物馆与文创企业得到艺术表现。
4月16日—6月20日,“胡汉之间”展出国丝馆和甘肃省博物馆的唐代纺织服饰藏品共计约30件/套。因唐代距今千余年,此次展览中完整的丝绸服饰弥足珍贵,其中部分展品是科研基地(国丝馆)甘肃工作站专业人员修复。9月28日至12月28日,展览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出,涉及两馆藏品共计约40余件/套。
6月25日—9月5日,“兵团岁月” 是国丝馆于2019年、2020年先后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馆藏的数十件服饰衣物、各类锦旗等进行保护修复的基础上举办的建党百年主题展览。展览共展出83件/组革命文物,从“创建兵团”“艰苦创业”“支边援疆”等三个单元展开,以兵团极具代表性的服饰衣物、锦旗奖章等革命文物为主,讲述人民解放军挥师进疆、创建兵团、开荒造田、发展农业、兴办工业、建设新城、扎根边疆、屯垦戍边的伟大壮举。
9月19日—12月5日,“乾隆色谱2.0”是在2014年“乾隆色谱——从历史档案复原清代色彩”展的基础上,展出近年来的新发现和新成果,展示了以乾隆时期宫廷服饰为代表的清代丝织品,以及采用多重证据法科学化推演重建的色谱,系统地阐释17世纪晚期至19世纪早期中国高水平染织产品中染料、色彩、工艺之间的关系。
7月,虚拟数字展“绝代风华”从全国50余家团体会员博物馆中遴选了百余件服饰藏品,从“悠久历史”“百年巨变”“时代标识”“民族风采”四个部分,梳理中华传统服饰文化更迭发展的源流与韵味,同时也向世人传播中华上下五千年服饰文化的故事与魅力。此展的举办基础是5月,经中国博物馆协会第七届第二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国丝馆为“中国博物馆协会服装与设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5、开拓社教活动促进非遗体验普及
国丝馆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前提下保证各大场馆展览正常开放,同时还积极开展各类主题社教活动,推进活动的日常化和项目化。日常化依靠稳定的社教人员在日常特别是周末和节假日开设活动,同时还有女红传习馆和新辟的国丝儿童馆等场地作保证。项目化是在多年社教活动基础上推进或推出主题活动“大家来养蚕宝宝”“国丝五个一”“国丝汉服节”、“我来国丝过暑假”特色夏令营、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丝路文化进校园”等。
每逢节假日,社教人员会根据节日主题和馆藏文物等资源开设纺织类社教活动,有时候还尝试开设线上活动,并且也多次走出博物馆,进入社区和其他场馆开展活动。
春节期间,国丝馆在线下特设新春祈福活动和在女红工坊开四门课程有不织布DIY,布识食物,纸板织杯垫和传统纹样填色,在线上开通“线上游国丝”可以虚拟游览国丝展厅,同时还有“云逛展”直播活动,推出两门线上课程“湿毡羊毛防烫垫”和“巧用折纸技法做扎染”
2月26日,女红传习馆配合元宵节开设“葫芦荷包制作课程”。学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起了解荷包历史、学习缝纫技巧、亲手制作吉祥寓意的纳福荷包。
3月5日“学雷锋日”,国丝志愿者团队走进杭州市上城区春江社区,先后向社区居民讲述扎染的历史和技艺特色以及实用丝绸小知识,还指导他们亲手体验“传统扎染技艺”。
3月7日,国丝馆社教活动应邀走进良渚博物院,为织造零基础的十组亲子家庭开设“织机系列课堂——纸板织杯垫”,让他们了解良渚文化中的原始织机构件文物,体验纺织过程并创作出作品。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国丝馆积极开展活动。国丝馆志愿者们在6月4日走进紫阳街道春江社区,给社区居民进行非遗文化宣讲,并现场教授、让参与者亲手体验国丝女红课程——纸板织。参与者通过活动了解传统织机原理,完成有杯垫、小方巾、挂件等作品。国丝馆社教人员在6月5日的浙江主场城市(嘉善)系列活动中为现场观众们带去“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缫丝、织造、染缬技艺以及香囊制作等女红活动,吸引了众多民众体验传统技艺,领略文化遗产魅力。
6月14日端午节,女红传习馆邀请两位杭绣非遗传承人潘晓颖、王晨云为大家讲述杭绣的发展历史和技艺特色,并带来参与者亲自制作杭绣香囊。
9月18日中秋节前一日,在馆藏元代文物“缂丝玉兔云肩残片”基础上,女红传习馆通过微博开设手工直播课程,讲授手工制作“玉兔”挂饰。
国庆节期间,女红传习馆分别开设了特设女红课程,用迷你织机织进行当季花草的“植物织”,用绞缬染出月白、柿黄、秋香这些乾隆色,同时为推进国丝馆与浙江省妇联共同指导下的浙江省女红巧手联盟工作,10月2日和10月5日分别邀请联盟中获得“浙江省百名女红巧手”的诸暨市宣利清剪纸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始人宣利清和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国遗项目东阳竹编传承人蔡红光开设课程,参与者剪出了灯笼与花朵,编织了乌篷船和小马的竹编,感受到非遗魅力。
10月14日重阳节,国丝馆通过招募邀请到20位老年朋友参观“衣尚自然:服饰的美与责任”“乾隆色谱2.0:清代宫廷丝织品的色彩重建”两大展览,并参加丝巾扎染活动。
10月29日,国丝馆党员、专家前往净寺社区开展群众服务实践活动,结合社区举办的“邻居节”,为社区群众送上海报展览、手工制作、真丝鉴别等活动。
社教活动开展项目化运作能够让参与者获得专题化或者系统化的相关非遗文化知识和技能。例如,“国丝汉服节”的专题化打造,以汉服的“学术性”为亮点,在汉服圈获得影响力;“我来国丝过暑假”是系统化设置课程,让青少年一次报名就能集中体验印染织绣等多个非遗项目。
4月24日–25日,国丝馆成功举办第四届“国丝汉服节•唐之雍容”。本届国丝汉服节包括展厅导览、专题讲座、文物鉴赏、汉服之夜、银瀚论道等活动,同时还有设置手工艺集市、游园活动、以及“国丝十景”打卡互动等。汉服节前一日23日,国丝馆召开首届国丝服饰论坛,本届论坛主题是“服饰史的回顾与展望”,分为主旨报告、考古与民族服饰研究、近现代服饰研究、服饰史在今天等四个版块,来自全国的服饰史方面的专家学者做了深入详细的报告。24日上午,论坛召开圆桌会议,与会专家就如何进行服饰方面的研究及论坛的运行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4月,国丝与小云龙蚕桑乐园合作开启“大家来养蚕宝宝”活动,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80多所学校,共计发放近万份养蚕套盒。5月16日,国丝联合小云龙蚕桑乐园启动“蚕宝宝回家计划”,邀请小朋友们,将蚕茧、蚕卵带回国丝,让蚕宝宝们回到它们最初出发的地方。同时,国丝还安排小朋友们参观展览,展出他们用文字、绘画、拍照、视频等各种各样的形式记录了下来的“养蚕日记”,并向参与活动的小朋友们颁发了“中国蚕桑丝绸文化守护者”证书,希望他们进一步感悟中国蚕桑丝织文化的魅力,一起做好守护和传承,成为真正的“中国蚕桑丝绸文化守护者”。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国丝馆基于低幼龄观众群体的认知特性向公众开辟“国丝儿童馆”,让参与者在趣味互动与探索游玩的交替空间了解蚕桑丝绸知识、感受传统服饰文化,更能通过印染、编织、缝纫、纤维、手绘五大工作坊体验特色手工课程。5月30日,为扩大国丝儿童馆的影响力,国丝馆和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共同主办 “儿童之夜”,以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和精彩的萌娃走秀表演吸引大批小朋友提前度过一个有趣、有味、有文化的“六一”国际儿童节。之后,国丝儿童馆坚持在双休日和国定节假日向青少年开设众多课程,比如丝绸纹样填彩、不织布时装、丝绸蓝染、布识食物、纸板织、毛线娃娃、“蛋糕裙”编织等。
2021年第二届丝绸之路周的主题临展是“万物生灵:丝绸之路上的动物与植物”。为配合展览,国丝馆推出两个主题活动。5月到6月,“丝路纹样填彩”游戏邀请公众参与六个经典丝绸主题纹样的创意填色,共收到海内外400余幅精美作品,然后由专业的评审老师从中选择53件优秀在国丝馆区展出。7月17日“国丝香”调配活动邀请美通香薰集团老师讲解展览中各种丝路香料的传播故事,然后以酸甜的佛手柑和清香的绿茶调配“国丝香”,用针线缝制出精美香囊挂饰。
7月27日—30日,国丝馆特别策划推出“我来国丝过暑假”特色夏令营。在4天时间里,营员们通过分段式参观不同主题展览,聆听讲解,观察丝绸文物,对蚕桑丝织与丝绸艺术形成初步印象;通过参观染草园,走进染料标本库,学会辨认各类植物染料与所染色彩并学习古代天然染色技术;通过体验丰富多彩的女红课程能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服饰、织造技艺的魅力,最后还通过文创课程体会将文化融入产品的想象与创意过程的快乐。
7月30日,作为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的“丝路文化进校园”正式招募6-12周岁少年儿童参加。活动要求学生在“丝路文化”的素材中汲取灵感,并作画跃于纸上,然后可以走进大型服装工厂见证印有画作素材的衣服从织布、成衣制造到印绣花的全流程,并将服饰成品带回家。活动过程中,国丝馆在8月7日举行两个网络直播讲座,分别是中国丝绸博物馆党总支副书记周旸的《丝绸:丝路文化符号》和INXX副总裁苏方启《融合传统文化的现代服装设计》。活动参与者来自80多所学校,依据标准选出了画作优异的30位小朋友。之后,9月11日,孩子们走进宁波服装工厂参观各个流水线车间,见证了自己的创意设计转化为服装的过程,并穿上自己设计的衣服成为“丝路文化校园使者”,领取了荣誉证书。
9月15日,来自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教研室、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银美科技的相关领导,以及杭州市幼儿园和小学的领导和有关人员见证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丝路文化进校园”教育联盟在国丝馆成立,九所联盟学校颁发到“丝路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铜牌。
11月8日,作为第一批“丝路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杭州市绿城育华亲亲学校举办第十七届国际文化节。来自不同年段的同学们以丝路为主题,跨越语文、历史、地理、美术、科学、音乐等多学科,设计“丝绸之旅”“文物器品”“诗词歌赋”“服装色彩”“图腾造型”“声乐器物”“文化之旅”“工艺应用”“数字拼图”“今夕时尚”十个不同的项目任务,以戏剧、表演、走秀、游戏、绘画、演奏等形式再现“丝绸之路”的文明与故事,从而加深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美学和历史价值的认知。
10月24日—26日,第二届天然染料双年展配图举行3场工坊活动。“五彩夹缬技艺重建”活动由中国遗项目“蓝夹缬技艺”的浙江省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河生指导学员们通过拆装夹缬板、注染或浸染植物染料、蒸汽固色,晾干等操作步骤复制唐代的朵花连叶夹缬。“喀什戳印”活动由国遗项目“印花布织染技艺”的国遗代表性传承人吾吉阿西木·吾舒尔指导学员通过定点、木戳转印、画笔填色等流程,在选择图案和各色植物染料和助剂后进行设计制作出精美的戳印作品。“拼布乾隆色”活动由助教金鉴梅博士讲解乾隆时期内务府织染局的档案涉及的各色植物染料,然后国际知名拼布艺术家金媛善老师向学员详细指导针法和制作技巧并完成充满吉祥寓意的铜钱纹挂饰。
“国丝五个一”是国丝馆在2020年面对疫情在微信公众号开辟的网络丝绸文化传播活动。截止2021年11月,新的一年里推出的一技课程有《编织:附加纤维织造创意壁挂》《扎染:风琴褶折叠技法的运用》《裁剪:运用皱纹纸创作迷你时装》等19篇,一例文物修复文章有《元代搭子纹海青衣的保护修复》《元代红色莲鱼龙纹绫袍的修复与研究》《新疆营盘人兽树纹罽袍的修复与保护》等6篇,一文和一物分别有7篇和23篇。

6、开展学术研究让非遗记忆留存纸上
近几年,国丝馆在开展学术研究的基础上陆续有正式出版物面市。2021年的正式出版物有如下一些:
楼航燕主编的《宋之雅韵:2020 国丝汉服节纪实》记录了疫情影响下举办的第三届国丝汉服节的内容,从“雅韵湘传:湖南省博物馆藏宋元服饰展”的导览词到“银瀚论道”中5位专家讲座再到 “文物鉴赏”中两件宋服以及宋服情景剧剧播放结合线下讲解的“汉服之夜”。
陈百超主编的《云荟:中国时尚2011-2020》是中国丝绸博物馆时尚展览系列丛书之一,通过介绍展览中200多件(套),多层次、多角度地解读了十年来中国时尚的文化内涵和流行变迁,梳理总结了影响当代中国时尚设计发展的内在文化动因和外在表现形式,是当代中国流行时尚的文化记忆,时尚故事。
徐铮著的《新品时样:20世纪上半叶机器丝织品种和图案研究》是“国丝研究丛书”之一,以二十世纪上半叶机器梭织丝织物作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收集丝织物实物和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图案研究与织物结构设计相结合,深入探讨丝织技术和组织结构设计对于图案题材和表现手法发展和创新的影响,从艺术史和技术史两个角度对当时中国,特别是环太湖流域机器丝织物品种和图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综合性研究。
赵丰任总主编的“中国历代丝绸艺术丛书”共十卷,分为《汉魏》《隋唐》《宋代》《辽金》《元代》《明代》《清代》《宫廷刺绣》《民间刺绣》《图像》。著作全面、系统、科学地整理和研究自汉代至20世纪初中国历代丝绸的艺术发展,叙述当时丝绸图案的艺术风格及背后的文化内涵。这套丛书既是一个中国丝绸艺术的科研成果,也是一个普及读物,在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丝路故事中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风采。
赵丰任主编的《敦煌丝绸艺术全集》包括《英藏卷》《法藏卷》《俄藏卷》《旅顺卷》《敦煌卷》的中英文版共10册,是由中、英、法、俄四国专家组成的团队历时15年将散落世界各地百余年的敦煌丝绸织物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研究的结果。全集的整体面世填补了敦煌学在丝绸研究方面的空白,是在丝绸之路、纺织服饰美术史等领域开展研究的重要支撑。

7、志愿者、自媒体、文创助力丝绸与丝路传播
国丝馆在依靠自身开展研究、展览、活动同时还可以借助外部的文化志愿者力量和当下文化消费主流趋势推进丝绸与丝路等文化的输出与传播。
2021年国丝馆成立志愿者委员会,志愿者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志愿者服务全面扩展到展览讲解、展馆管理、观众调研、活动辅助、摄影、科普视频制作等岗位。除了上文提到过两次志愿者进社区活动,志愿者们成立非遗讲解组,经过春季培训考核,有8位志愿者率先上岗,为观众讲解蚕桑馆、织造馆两个场馆的非遗展览。
在让文物活起来的当下,文创产品的推出是让文化进入百姓生活的直接方式之一。国丝馆每年都会依靠文物、展览等资源开发文创产品。9月15日,国丝馆“2020丝绸之路周主题插画系列文创”入选《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目录汇编》。该主题插画以馆藏文物为灵感来源,将千年的传统纹饰运用在当代实用产品上,在满足消费者实用功能的同时,传播中国传统丝绸文化,讲述丝绸之路的故事。9月26日,中国丝绸博物馆与盐田织彩联合为“2021丝绸之路周”出品的文创产品“丝路生灵系列织锦”荣获“2021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铜奖。
国丝馆在以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为目标的同时,提高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是重要工作之一,同时非遗文化是传播的重点内容之一。在2021年,国丝馆陆续获得来自社会各界关于传播方面的成绩和奖项。2020年度政务微博影响力报告发布,中国丝绸博物馆官方微博上榜“全国十大博物馆微博”,位列第五名。由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全国文化遗产云传播精品征集推介活动”中,国丝馆的2020年“丝绸之路周”活动期间策划的“我为丝路修文物(国丝篇)”荣获“云讲堂”十佳项目。“2020浙江文化和旅游总评榜”活动中,全省11市599个项目参评,中国丝绸博物馆荣获“2020浙江十佳影响力博物馆”称号。9月29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浙江省文化和旅游系统2020年十大优秀宣传案例”,中国丝绸博物馆“2020丝绸之路周”活动宣传入选。
讯息
联盟动态
通知公告
业界新闻
联盟
关于联盟
项目名录
传承人
联盟成员
保护
关于3+N
3+N
资源
政策
申报书
影像
文献
展览
专题
人类纺织非遗
©2020-2021 Silk Road Week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502739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