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 “3+N”保护行动工作计划(杭州市临平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临平区非遗中心)
2022-12-12
虽然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蚕桑生产面临着经济效益低下、蚕农经营规模小、生产和市场风险大等困难。此外,保护规划的实施也面临专业力量不足、资金投入较大、相关生产性保护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2021年,我区将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继续加大对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1、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充分调动塘北村蚕桑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社会公众的保护积极性,增进社会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鼓励民众积极参与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的生产性保护,举办一系列蚕桑民俗宣传展示活动等,发挥社会公众参与非遗保护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全面收集丝绵制作等相关的实物资料。挖掘整理蚕桑织织、蚕桑生产习俗,对清水丝绵制作工艺流程,进行文字、视频记录,建立数据库,多功能、全方位展示丝绵制作技艺。在塘北村廿四度设立专题展厅,结合枇杷节期间推出蚕杷风情游,面对公众进行图片和实物展示。同时,利用好宣传媒介和对外交流展示平台,广泛向社会宣传推介丝绵制作工艺及产品,提高保护意识,提升产品价值。
3、积极开展项目研讨。围绕“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这个主题,加强与兄弟县区、其他省市、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开展项目保护工作的学术研究,积极参加“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和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的各类活动。
4、加大投入,完善机制,将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对蚕桑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予以资助,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投入。
5、引进专家,培养人才,通过组织培训班、现场考察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开展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保护人员培训工作,提高保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协作,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为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保护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6、宣传展示,树立品牌,通过余杭非遗保护月、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大赛等活动品牌继续做好弘扬展示工作,扩大项目影响力。借助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和新传播手段,继续挖掘项目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展现力,让更多年轻人接受和喜爱这一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