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迎胜 | 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威尼斯到大阪,1990年10月13日至1991年3月9日

2022-03-29

我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和国家教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委派,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察。1990年10月20日从北京出发,10月23日从意大利威尼斯启航,1991年2月9日从广州入境,又转赴福建泉州参加考察活动和学术会议,历时4个月,访问了13个国家,航程21000余公里。这项意义深远的考察,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兴趣。现将这次考察过程中我所参加的学术活动情况介绍如下。


图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路线图(原刊于《明报》月刊,1991年7号)


图2. 作者于考察途中



一、考察船航行的路线及日程


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察共计142天。分为4个阶段,现简要说明如下:


第一阶段:1990年10月23日自意大利威尼斯启程,纵穿位于意大利和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之间的亚德里亚海,过奥斯特朗托海峡、绕伯罗奔尼撒半岛,抵雅典。渡爱琴海前往土耳其库萨达锡(Kusadasi)港,进入亚洲。再向南过东地中海,到埃及的古城亚历山大,进入非洲。考察船取道苏伊士运河,而考察队员则登岸,经尼罗河谷以西沙漠至开罗,再折向东,至位于红海与苏伊士运河相接处的苏伊士城登船,驶出亚、非两洲的界海红海后,向东沿阿拉伯半岛南岸航行,至阿曼佐法尔省首府萨拉莱(Salalah),重新进入亚洲;复东行,至阿拉伯半岛东南端后向北行至阿曼首都马斯喀特。第一阶段考察历意大利、希腊、土耳其、埃及和阿曼5国,穿越欧、亚、非3大洲,从大西洋水系进入印度洋水系,计时33天。考察队学术领队为瑞士籍英国女经济学家、记者格拉兹(Liesl Graz),副领队为印度尼西亚科学院历史学教授拉披颜(Adrian B. Lapian)。



图3. 威尼斯。出自《从威尼斯到大阪:一次发现中国古代文明的航行》,孙毅夫,中国画报出版社,1992


图4 雅典。出自《从威尼斯到大阪:一次发现中国古代文明的航行》,孙毅夫,中国画报出版社,1992



图5. 土耳其。出自《从威尼斯到大阪:一次发现中国古代文明的航行》,孙毅夫,中国画报出版社,1992



图6. 埃及。出自《从威尼斯到大阪:一次发现中国古代文明的航行》,孙毅夫,中国画报出版社,1992



图7. 阿曼。出自《从威尼斯到大阪:一次发现中国古代文明的航行》,孙毅夫,中国画报出版社,1992


第二阶段:1990年11月15日从马斯喀特出发,渡阿拉伯海北端波斯湾湾口,沿巴基斯坦卑路支斯坦省海岸航行,抵巴基斯坦首都卡拉奇以东40公里处的卡希姆港(Port Qasim),进入南亚次大陆。复沿阿拉伯海东岸航行,至前葡属殖民地印度的果阿。继续向南,到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向南绕锡兰岛半周,再北上进入孟加拉湾,抵印度泰米尔那度州(Tamil Nadu)首府马德拉斯。第二阶段考察历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3国,从阿拉伯海进入孟加拉湾,全部在印度洋水系中航行,计时30天。自马斯喀特至科伦坡,学术领队为印度尼西亚教授拉披颜,副领队为我。从科伦坡起我担任正领队,斯里兰卡考古学会主席普来马梯勒克(P. L. Prematilleke)教授增补为副领队。



图8.巴基斯坦。出自《从威尼斯到大阪:一次发现中国古代文明的航行》,孙毅夫,中国画报出版社,1992



图9. 印度。出自《从威尼斯到大阪:一次发现中国古代文明的航行》,孙毅夫,中国画报出版社,1992



图10. 斯里兰卡。出自《从威尼斯到大阪:一次发现中国古代文明的航行》,孙毅夫,中国画报出版社,1992


第三阶段:1990年12月24日从马德拉斯东行,横越孟加拉湾,至安达曼群岛(我国明代称为安得蛮山),进入安达曼海。继续东行,抵泰国南部的普吉岛(Phuket),东南行至马来西亚的巴生港(Port Kelang),穿马六甲海峡,进入太平洋,因航道水浅,考察船先向东进入南海,再沿加里曼丹岛西侧驶向爪哇东部,穿过赤道,进入南半球。抵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首府苏腊巴亚(Surabaya),当地华人称为泗水,即我国明代史籍中之苏儿马尼。从泗水起锚,在南太平洋中向北航行,再过赤道重新进入北半球。于加里曼丹岛与马来半岛之间重新穿越南海,抵达位于暹逻湾边的泰国首都曼谷。第3阶段考察加泰国、马来西亚、印尼3国,从印度洋进入太平洋,计时30天。学术领队为斯里兰卡教授普来马梯勒克,副领队为日本东京大学南亚史教授辛岛升。



图11. 马来西亚。出自《从威尼斯到大阪:一次发现中国古代文明的航行》,孙毅夫,中国画报出版社,1992



图12. 印度尼西亚。出自《从威尼斯到大阪:一次发现中国古代文明的航行》,孙毅夫,中国画报出版社,1992



图13. 泰国。出自《从威尼斯到大阪:一次发现中国古代文明的航行》,孙毅夫,中国画报出版社,1992


第四阶段:1991年1月23日,考察船自曼谷起锚,第三次进入南海,抵文莱,泊毛文腊(Mauara)港。复启程经过巴拉望群岛,棉兰老岛等菲属诸岛后抵马尼拉。结束在菲律宾的考察后,考察船于2月9日驶入广州黄浦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德金研究员和青年学者余永炳接替了我们。考察船继续驶往泉州、南朝鲜釜山、日本博多湾和大阪。本阶段学术领队为土耳其安卡拉大学东方语文系主任欧钢(PulatOtkan)教授,副领队为巴基斯坦考古与博物馆部学者法鲁赫(Abdul Aziz Farooq)。



图14. 文莱。出自《从威尼斯到大阪:一次发现中国古代文明的航行》,孙毅夫,中国画报出版社,1992



图15. 菲律宾。出自《从威尼斯到大阪:一次发现中国古代文明的航行》,孙毅夫,中国画报出版社,1992


图16. 广州。出自《从威尼斯到大阪:一次发现中国古代文明的航行》,孙毅夫,中国画报出版社,1992


图17. 泉州。出自《从威尼斯到大阪:一次发现中国古代文明的航行》,孙毅夫,中国画报出版社,1992


图18. 日本。出自《从威尼斯到大阪:一次发现中国古代文明的航行》,孙毅夫,中国画报出版社,1992



二、学术讨论会、考察与船上之活动


考察主要是实地踏勘古遗址、参观博物馆和观看文化遗产展示。除此以外,沿途停靠国家所组织的主要活动是学术讨论会。在四个月中我参加了16个讨论会。现分别简要介绍如下:


1、威尼斯讨论会,1991年10月22日至10月24日于“契尼基基基金会”举行,主题为游记文学:起源及作用,由国际笔会主办。提交讨论会的共有18篇报告,唱主角的是作家。考察队员们并没有参加全部讨论。作家们提交的论文虽然没有多少学术价值,但他们的社会影响比学者们要大得多。他们的作品中有关丝绸之路的内容,对吸引公众关心丝绸之路学术研究,无疑是有很大作用的。


2、雅典讨论会,1990年10月27日于新希腊研究中心举行。主题:东方与希腊世界的经济文化往来。提交的论文中有不少都和东西方的丝绸生产和贸易有关,还是值得一提:Anna Avramea《东方拜占庭帝国的纺织手工业和商业》;Nikos Oikonomidis《拜占庭的进出口》;Aspasia Louvi《565-1453年通过肖像的丝绸生产》;Christine Agriantoni《十九世纪丝绸的种类,从东方到西方,从天然到人造》;Stelios Papadoprlos《养蚕业传到舒夫里,一项永久的展示》等。


3、伊兹密尔讨论会,1990年10月30日于土耳其伊兹密尔商会举行,由爱琴海大学主办。所提交的主要论文有:爱琴海大学历史系教授TuncerBaykara《13-14世纪西部阿那托里亚人的商业》;爱琴海大学历史系教授RahmiHuseyinUnal《丝绸之路对中古阿那托里亚建设的影响(塞勒柱商栈)》;爱琴海大学文学系主任GonulOney教授:《中国人对突厥装饰艺术的影响》;爱琴海大学历史系主任Ismail Aka教授《十三世纪至十五世纪伊朗人与中国人之关系》;“九月”(DokuzEylul)大学历史系教授SalihOzbzran《奥斯曼帝国与香料之路,印度洋贸易》;爱琴海大学历史系NecmiUlker博士《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伊兹密尔在丝绸贸易中的作用》;爱琴海大学历史系博士Serap Yilmaz《十八世纪法国人在伊兹密尔的丝绸贸易》。


4、开罗讨论会,1990年11月4日至11月5日在开罗大学举行,由开罗大学主办。主题:埃及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关系。在这次讨论会上提交的主要论文有:开罗大学考古系主任Ali Radwan《亚历山大对斯瓦的远征》;日本近东文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川床眭夫《埃及西奈图尔发现的阿拉伯文文献》;Said Ashur教授:《丝绸之路》;Sayed Abdel-Aziz Salem教授《远东与欧洲之间的航行》;丝绸之路咨询委员会成员Hassan EL-Basha教授《碑铭中非阿拉伯语称号所反映出来的埃及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关系》;SayedaKashif教授《古代世界和中古时代的丝绸之路》;Muhammed al-Kahlawi博士《安达鲁西亚的丝绸中心》。


图19. 开罗讨论会。出自《从威尼斯到大阪:一次发现中国古代文明的航行》,孙毅夫,中国画报出版社,1992


5、马斯喀特讨论会,1990年11月20日至11月21日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的卡布斯苏丹大学举行,由该大学主办。主题:阿曼海上遗产对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在该学术讨论会上提交的主要论文有:意大利学者Palol M. Costa博士有关郑和时代佐法儿清真寺的发掘报告。法国学者Monique Kervran有关波斯湾地区古居民点的发掘情况介绍。我在会上提交的论文是有关元代刘敏中《中阉集》所收《不阿里神道碑铭》及元朝与阿曼的关系。


6、卡拉奇讨论会,1990年11月29日至11月30日于巴基斯坦首都卡拉奇“泰姬·玛哈尔”旅馆举行,由巴方教科文全委会主办。主题:忻都与阿拉伯航海:文化、商业及都市化(Al-Sind and Arab Seafaring: Culture, Commerce and urbanization)。会上巴基斯坦学者介绍了信德省的伊斯兰时代考古,中国丝绸在信德等。伊朗学者胡马雍(Naseer Takmil Homoyoun)介绍了古波斯航海及其资料。我国学者陈达生应邀在会议上报告,题为《泉州发现的阿拉伯文碑铭》(Arabic Inscriptions found in Quanzhou)。其报告得到普遍好评。


7、果阿讨论会,1990年12月6日至12月7日于印度果阿州首府果阿(Goa)举行。主题为:15世纪至19世纪东西海路交流。


8、科伦坡讨论会,1990年12月12日至12月14日在斯里兰卡首都“美丽店”旅馆举行,由斯方教科文全国委员会主办。主题:作为东西丝绸之路的中点和佛教哲学潮流的交叉会聚中心的斯里兰卡。讨论会分为四个单元:(1)斯里兰卡与希腊、罗马的关系(2)斯——中关系(3)斯里兰卡在东、西航海中的作用(4)斯里兰卡与阿拉伯世纪的关系。


9、马德拉斯讨论会,1990年12月20日至12月21日在印度泰米尔那度州首府马德拉斯举行,由印度教科文全国委员会主办。主题:公元1世纪至4世纪的印度和罗马世界。但实际上分为三个专题:(1)公元1世纪至4世纪印度与罗马世界(2)印度与中国交通(3)印度与东南亚关系。


10、马六甲讨论会,1991年1月4日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州首府马六甲举行。提交这次讨论会的主要论文有: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副教授拉合曼《公元前1世纪-4世纪马来西亚之古代港口》;马来西亚国立博物馆雅提姆《古代马来西亚的贸易陶瓷》等,我的报告题目是《中国近年来有关郑和航海的研究》。


11、苏腊巴亚讨论会,于1991年1月10日至1月11日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首府泗水(苏腊巴亚)举行,由印尼教科文全国委员会主办。主题:丝绸之路沿线的港口城市。


12、曼谷讨论会,1991年1月21日至22日举行,主办者为泰国文化部。主题:古代东南亚的贸易和文化联系。提交会议的主要论文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者安家瑶提供了报告《东南亚的玻璃贸易》;日本学者三杉隆敏:《中国瓷器出口之变化:从青瓷至青花瓷》等。自从考察船驶入东南亚以来,可以明显地感到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但学术讨论会上的与中国有关的论文越来越多,考察中见到的中国文物也越来越多。在抵达马来西亚前,考察船曾在泰国南部的普吉岛停靠过一次,在当地考察时看到了一些珍贵的中国文物,其中包括两铁钟。一口内部铸有“万历六年(1578年)吉日立”,另一口正面铸有“泉州同安县……敬铸此钟壹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吉日……”,背面铭文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明末以来中国华南移民在泰南辛勤开发的历史见证。在曼谷以北的华富里(Lop Buri)博物馆,我们看到许多写有各种汉字的白色小瓷片。从意义上看,这些汉字多为商号名称,例如:“顺记”、“兴胜”、“庆利”、“明合”、“玉财”等。据介绍,这些石像产于中国南方。当古代中国海舶所载之物如茶叶、丝绸不足以平衡船舶时,商人们往往用这些石像作为压仓物。中国商人在泰国销完他们的货物后,往往把石像奉送给或卖给泰国当地的贵族。


13、文莱讨论会,1991年1月29日在文莱首都诗里他加湾举行,由文莱大学主办。这是一次小型学术讨论会,日本学者三杉隆敏介绍了青花瓷产生的历史。他的观点是:十世纪时大食人开始用氧化钴来装饰陶器的釉面,这种原料被回回人带入中国,中国人遂开始用氧化钴装饰瓷器。我的论文是以与文莱博物馆研究员奥斯曼合作的形式提出的,题目为《关于明代两段对文莱的描述》,对《东西洋考》中的两段记载作了讨论。陈达生介绍了他对文莱伊斯兰墓葬形制与中国泉州伊斯兰墓葬之关系的看法。位于Ran Gas墓地之“有宋泉州判官蒲公之墓”,立于1264年,是迄今为止在外所发现的最古老的汉文碑铭。


14、马尼拉讨论会,1991年2月5日至2月6日举行,由菲律宾教科文全国委员会主办。主题:与跨太平洋商业的起点马尼拉的海上丝绸贸易。提交会议的主要学术论文有:菲华裔学者Rita C. Tan《公元9世纪至16世纪菲律宾对南海贸易的参与》;菲律宾国家博物馆馆长Fr. Gavriel S. Casal, O. S. B.《当前的水下考古研究》;泰国国家文物部考古处水下考古学者SayanPrichanchit《暹逻湾中的水下考古所反映出来的公元13世纪至16世纪的大帆船瓷器贸易研究》;北京大学教授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与菲律宾和拉丁美洲文化联系》;葡萄牙学者Rui d’ Avila Fontes Alfredo Lourido《16世纪至17世纪之澳门——马尼拉之海路:丝绸贸易的影响》等多讲。


15、广州讨论会,1991年2月10日举行,是一次小型讨论会,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主办。提交的论文已大部分收录在今年1月出版的《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一书中。在会上作报告的主要有:张难生、叶显恩:《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姜伯勤:《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伊斯兰人:论遂溪的考古新发现》等。


16、泉州讨论会,在泉州华侨大学举行,由华侨大学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主办。主题: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China and the Maritime Routes of the Silk Roads)。关于这次讨论会的情况,《中国史研究动态》上已有专文介绍,兹不赘述。


图20. 泉州讨论会。出自《从威尼斯到大阪:一次发现中国古代文明的航行》,孙毅夫,中国画报出版社,1992


17、南朝鲜釜山讨论会,主题:朝鲜文化与丝绸之路(Korean Culture and the Silk Roads)。


18、日本奈良讨论会。这两次会议我没有参加,有待其他学者介绍。


图21. 奈良讨论会。出自《从威尼斯到大阪:一次发现中国古代文明的航行》,孙毅夫,中国画报出版社,1992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玉皇山路73-1,中国丝绸博物馆

关注我们

©2020-2021 Silk Road Week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502739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