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向神话的海洋

2022-07-19

10月23日清晨,身着洁白军服的阿曼水兵,在绚丽的彩霞与柔和的晨风中,为考察船举行了升旗仪式,天蓝色的联合国旗帜,高高飘扬在和平方舟号最上层甲板上。

上午应时,威尼斯市长希格·伯伽莫在古代王宫地图厅内主持了隆重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开幕式。地图厅四周高大的墙壁上,悬挂着巨幅古地中海地图和古代世界地图。阿曼国家遗产和文化部部长费塞尔亲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博士、中国教科文全委会副秘书长张冲礼和出席国际游记文学研讨会的全体代表出席了开幕式,并到码头为考察船送行。

在启程式上,马约尔博士对全体考察队员说:你们就像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人,你们未来的考察,是对世界的再发现和再认识。这是一次对文化多元性的考察,而不是一次地理发现考察。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把我们的世界分为穷国和富国、南方和北方,这种分法没有考虑到我们这个世界的多样性。没有北方和南方之分,只有不同的文化之分。

中午12时整,随着嘹亮的古号角的齐鸣,在身着古代传统服装的威尼斯舵手和桨手有节奏地划动着的几十条彩色综纷的古代木战船的簇拥下,“和平方舟号这条万吨海上巨龙缓缓地驶出了威尼斯港。

下午1时半,“和平方舟”号驶入公海,我们开始了真正的海上丝绸之路旅行。

考察队全体学者举行首次会议,首先是自我介绍,然后是选举威尼斯到阿曼马斯喀特港这段航程的考察队领队。曾经参加过1990年夏天中国境内沙漠路线考察的印度前驻芬兰大使M•辛格在会议前悄悄地把他的个人简历给我和刘教授各一份,希望我们推荐他担任科学领队。但是,没料到,会议刚开始,法国《世界报》的印度血统的特约记者V·辛格提名英国《经济学家》女记者克拉孜担任队长。这位腰围极粗、屁股肥大、脸上涂着厚厚胭脂的瑞士女人从上船后,从来没有跟船上的中国人打过招呼,眼镜背后射出来的是对东方人的蔑视的眼神。她在谈话中欧洲中心思想根深蒂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地理一无所知。这个50来岁的女人前两天在英国刚刚出版了一本关于海湾危机的政治著作。她自称是阿拉伯问题专家。考察队的协调员迪安是位来自非洲塞内加尔的黑人,他很不情愿地接受了克拉孜担任我们的领队。

具有3千多年历史的海上丝绸之路,由于公元89世纪阿拉伯人的兴起,特别是由于阿曼人对造船技术的贡献,从而成为东西方不同文明相互理解和交流的纽带。海上丝绸之路,除了输送中国的丝绸、陶瓷和古罗马、阿拉伯以及印度人的玻璃、香料外,还传播了无形但却是无价的文化产品,如思想、宗教、神话和民间故事等。当然,丝绸之路也传播了一些疾病,如性病就是通过海路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

我们这次长达5个月的考察,经过亚得里亚海、地中海、爱琴海、苏伊士运河、红海、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爪哇海、泰国湾、南中国海、中国东海和朝鲜海峡,最后于199139日在日本大阪结束。这支考察队沿途在希腊、土耳其、埃及、印度、印尼、文莱、中国、韩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登陆考察,并与当地学者举办20个关于丝路历史、文化、地理、航海和考古学方面的国际学术讨论会。

作为考察船上唯一的一位通讯社文字记者,我最关心的自然是在今后100多天的航行中,如何将电讯稿发回北京新华社总社。好在这条造价2亿美元的皇家护卫舰,装备有极为先进的通信设备,可以通过海事卫星同世界各个角落进行电话、传真和电传联系。这天下午,当船还未驶出亚得里亚海时我已顺利地将和平方舟号启程的消息传回了北京。但是,迪安希望我今后尽量在岸上发稿,怕将来船上的费用不好算帐。

从威尼斯出发的航线,最初沿着东南方向穿越亚得里亚海,绕过意大利鞋跟”——布林的西港,进入爱奥尼亚海,顺着东南航向向伯罗奔尼撒半岛南端进发。

10月24日上午10时,站在甲板上朝右望去,位于奥特朗托海峡的布林的西港就在4海里之外。考察船继续向东南方向航行,下午1时许,“和平方舟”号驶过了意大利鞋跟”——布林的西港。接着,考察船在蔚蓝色的海水中徐徐驶过了科孚岛。这座长满了树木的美丽小岛,是爱奥尼亚海中最著名的岛屿,在荷马史诗中,它是奥德修斯返回家园前的最后一站。

夜幕降临后,“和平方舟号在哗哗"的海浪中驶过了古希腊史上著名的克法利尼亚岛,并绕伯罗奔尼撒半岛航行。克法利尼亚岛上有许多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遗物,以及其他历史遗迹,同希腊神话有着密切关系。

“和平方舟号的船长,是英国杰出的航海家伍德将军。他向我们介绍说,这条长136米、宽21米的考察船,是1987年由德国著名的布雷默造船厂建造的,吃水6米,共有4台发动机、2台推进器。全速航行时,每天消耗燃料50吨。考察队的专家和记者,绝大多数未曾有过海上远航经历。但伍德船长请大家尽管放心,不必过分担忧晕船的麻烦,因为这条船上装备有两台世界上最先进的稳定器。

我被大副安排在底层的有10个铺位的“统舱"在,这儿住的主要是考察队中的青年学者,其中有斯里兰卡地图学家阿南达、英国24岁的地理爱好者约翰、巴基斯坦28岁的野外考古工作者哈桑,以及泉州海交馆副馆长陈鹏。底舱与发动机房处于同一层,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然而,船的摇晃感在这儿却大大减轻了。

这条船共有船员135人,其中军官是阿曼苏丹王高薪聘用的英国最优秀的航海长、轮机长和总工程师,水手则由阿曼人和印度人组成。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玉皇山路73-1,中国丝绸博物馆

关注我们

©2020-2021 Silk Road Week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502739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