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海上丝路Maritime Route
类别:日志Diary
提供者:贾学谦Jia Xueqian
档案编号:
1991年2月15日,中国农历新春佳节的第一天,泉州的大街小巷都已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在充满节日的气氛里,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的各国专家学者来到了规模宏大的开元寺考察。寺内古榕垂荫,花木茂盛,风景十分幽雅。古建筑群巍峨壮观,布局有序。休闲、敬佛的人群密集,香火鼎盛,钟声一片。这些使各国学者既可以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韵味,也能目睹泉州人欢度节日的欢快和信仰的自由。
开元寺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据民间传说:“洲民黄守恭梦僧乞地建寺,桑开白莲”,此寺故称“莲花寺”,后改“兴教寺”,又改“龙兴寺”,至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为名,逐改为“开元寺”至今。
人们踏进开元寺大门,两座高耸的石塔便展现在面前。据当地学者介绍,寺前的东西双塔,分别始建于唐朝和五代时期,后易木塔为砖塔,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岩石塔,是从南宋绍定元年至淳祐十年(公元1228—1250年),用了整整22年的时间才建成的石塔。东塔名“镇国塔”,高48.24米,每层开4门,设4龛,外有回廊,护以石栏。塔身外壁浮雕“天龙八部”、“金刚”、“罗汉”、天神、菩萨等神像80尊。塔基座的束腰部分砌以青石浮雕的释迦牟尼故事39幅,都十分精致。西塔叫“仁寿塔”,高44米,除塔基座束腰部分石刻系花、鸟浮雕外,其规格大致与东塔相同。两塔巍然对峙,距离200米。近800年来,这两座塔经受了无数次风雨、雷电和地震,至今巍然吃立,仍不倾斜变形。各国学者热情赞美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的高超艺术,有的说这是石构建筑的瑰宝。当他们登临石塔最高层,泉州的城廓海港、山川景胜尽收眼底。他们兴奋地交谈着、称赞着、评估着这座千年文化古城曾对海上文明的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当听到中国学者介绍1926年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曾慕名而来,徘徊塔下,不胜赞赏一再说:“这塔是造得好啊!”及现代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1962年秋来游泉州,在他《咏泉州》的诗中也有“石塔双擎天浩浩”的诗句时,学者们都点头称道。当地陪同人员说这两座石塔在泉州占有重要地位,已成为泉州的标志。
大雄宝殿是开元寺的主体建筑,在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建寺时,有紫云盖地,因此,也称“紫云大殿”,因殿内立柱百根,又名“百柱殿”。在大殿前挂着一块大匾写着“桑莲法界“四个大字。在郭沫若《咏泉州》的诗中就有“法界桑莲接大瀛"的诗句。大殿规模宏伟,气势壮观,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建筑。面宽9间,进深6间,高20米,面积1387余平方米。各国专家亲眼目睹了殿内泥塑佛像34尊,以正殿释迦牟尼等5尊佛像最大,高一丈多,都慈祥趺坐,雕塑艺术高超。当地学者指着殿内一座重千斤的铁香炉说,原有5件现仅存1件,是明代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于明代崇祯十年捐铸的铁香炉。这就是郭沫若诗中所写的“香炉独制铁铮铮”。学者们对殿内斗拱附刻的24尊‘飞天乐伎’也特别关注。有的外国学者问:“中国古建筑常配‘飞天乐伎’的雕刻吗?”中国学者回答说:“这在我国的古建筑中是罕见的。“我们对此也感到惊奇,飞天乐伎使大殿更瑰美艳丽。大殿前的石台砌有人面狮身青石浮雕72幅,是印度教寺遗物,也有中国学者认为这浮雕是埃及式的。至于殿后廊两根石柱的雕刻,学者们说:“是婆罗门式的,刻有印度、锡兰等地流传的神话故事图案。”有的学者认为也有希腊哥林多式的特色。这两根青石浮雕石柱是很珍贵的元朝遗物。
在大雄宝殿后面,是佛教徒受戒之处,名为“甘露戒坛”。据传说,唐代此地常降甘露,于是开了甘露井。井深八尺,上筑巨台,台上端坐卢舍那佛及八大金刚,雕工精美逼真传神。故名“甘露戒坛”。甘露戒坛建于北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戒坛为重檐八角攒尖式建筑,坛盖是蜘蛛结网式的建筑,独具一格,斗拱附刻“飞天乐伎”32尊,衣结飘带,特显艳丽。此坛为全国三大戒坛之一,另有北京戒坛寺和杭州昭庆寺。在大殿的西侧有一株唐代千年老桑,老干龙蟠,依然枝叶扶疏,参观者无不称奇。据介绍,开元寺本为唐代黄守恭的桑园,据传黄氏因园中桑树开白莲花,即献地建寺,故名莲花寺。这株古桑便是当年开过白莲花的。一些学者以惊奇的目光,注视着古桑繁茂的枝叶说这是十分珍贵的自然遗产,应当多加保护。有的说,黄先生开明献地是对佛教的贡献,应当受到尊重。
在大殿的东侧为“檀樾祠”,原是献地建寺的黄守恭及闽南黄姓共同之祖祠。在不远处,有建于元代的“藏经阁”,共两层。阁上藏经近万卷,有20余卷宋版经书,为稀世之珍,阁下为古钟陈列室保存历代铜、铁钟10余口,最早的是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的铜钟。附近还有建于1925年的“功德堂”,堂内供奉着开元寺的创建者匡护禅师及唐代驻息该寺的印度和尚袒膊禅师的塑像。
当结束参观,漫步寺院时,中外学者热情地交谈着。印度学者说,开元寺提供了泉州与印度交流的见证。当地学者介绍,早在中国南朝陈文帝天嘉四年(公元563年),就有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来泉州的记载。唐宋时期印度僧人也屡居开元寺。在近半个世纪泉州发掘出来的大量印度教历史文物,诸如印度教石刻、教寺建筑构件,证明了印度人民和古泉州也有着频繁的海外交通和宗教文化交流。国际考察队的领队杜杜·迪安博士说,这些历史的见证说明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渠道,泉州已是很开放的城市。美国学者把话题转移到节日文化方面。大家谈论着节日的趣事。国际考察队的到来,无疑给欢度新春佳节的开元寺增添了新的光彩,同时各国专家也从休闲敬香的泉州人对各国学者的热情目光、以笑容致意的面孔、欢快的神态和有礼貌的举止中,感受到了他们友好的感情和节日的愉快。
贾学谦著. 驼铃与古船 UNESCO国际丝路考察纪实[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