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海上丝路Maritime Route
类别:日志Diary
提供者:贾学谦Jia Xueqian
档案编号:
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曾三次应邀去菲律宾访问考察或参加国际会议。菲律宾是一个由7100个岛屿组成的群岛之国,距亚洲大陆东南岸500英里,与我国隔海相望,两国自古以来交往频繁。岛国多彩的风光,华夏文化的深远影响和在太平洋上丝绸之路所处的重要地位,都给我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1981年5月10日上午,我们乘我国民航班机向着马尼拉方向飞去。在拥有3685000平方千米面积的南海上空,迎着广阔的太平洋飞行时,我俯瞰着动荡多变的碧蓝的海面,时而卷起令人生畏的巨浪,时而又出现鱼鳞般的层层碧波。我望着多姿多彩的海洋奇观,情不自禁地穿过那漫长的时间迷雾,重回到久远的过去,思考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拓者的勇敢和智慧。据记载,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统一南越后,将南越划分为九个郡,以合浦郡为起点,开拓了通向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史称“徐闻、合浦南海道”。虽然比陆路丝绸之路的形成较晚,但都是在汉武帝时期。汉代海船已具备了扬帆乘风的能力,在东西双方中转交换港口已经形成,实现海上交通的主观条件都已成熟,所以,汉船便驶进印度洋,开辟了直达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航线。
正当我沉浸在历史的思考之中,坐在我前排的一位小姐,以清脆、响亮而轻快的声调说:“快到了,你看!一片绿岛。”“非律宾终于到了!”我这样判断着。
飞机平稳地降落在马尼拉国际机场。走出机舱后,五彩续纷的热带风光立刻展现在我们面前。迎接我们的是菲律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阿贝拉先生,他中等身材,黝黑的面孔,举止稳健,既有政府官员的风采,也有学者的风度。我从他热情的目光、微笑的面孔和友好的谈话中,感受到了他的热诚。随后他陪我们离开了机场,汽车向马尼拉市区奔驰。
一条闪烁着阳光的明亮小河,静静地流过马尼拉市区,阿贝拉先生介绍说,这条河名为巴石河,全长23千米,河水较浅,只能行驶小船。河流虽小,但却是吕宋岛上的主要河流之一。在很久很久以前,在这条河畔生长着一种十分茂盛的开花植物,名为“尼拉德”。所以,这片地方就被称为“尼拉德”,因为“尼拉德”五月开花特别鲜艳美丽,所以,这个地方又被称为“梅尼拉德”(意为五月的尼拉德)。这是马尼拉最早的名称,以后人们就简称为马尼拉了。15世纪时,伊斯兰教传入棉兰老岛和苏禄群岛,16世纪初,马尼拉是一处带围墙的穆斯林居民点,1521年麦哲伦率领的西班牙远征队到达以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以自己的名宇把群岛命名为菲律宾群岛,1565年被西班牙人占领,沦为殖民地达330多年。1571年西班牙人在马尼拉建成西班牙人的城市,建立了教堂,至今在马尼拉还遗留有旧城墙、教堂及圣地亚哥堡的遗迹。几天后,我们看到了那些古城墙的遗迹,虽然已是残垣断壁,长满了一片片青苔,但它却是历史的重要见证。从16世纪起,马尼拉已成为世界著名的大商港,也是当时中国与欧洲的贸易中心。现在的马尼拉都市区已是跨巴石河两岸拥有636平方千米面积和近600万人口的现代化大城市。今天在巴石河两岸,虽然已经看不到茂盛的开满鲜花的“梅尼拉德”了,但由它的名字演变来的马尼拉,却在闪光的巴石河岸边,改变了昔日的荒芜,而换上了现代繁荣的新容颜。这种变迁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闪耀着阳光的巴石河水,从久远的过去流至今天,留下了许多海上交流的遗产和丰富多彩的记载。
我们连续开了三天会,到达马尼拉的第四天,东道主邀请与会各国代表参观菲律宾历史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后,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大厅的中央有一条13世纪的大木船,据博物馆学者介绍,这条船是在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武端市(古称武端国)附近海域发现的,是由为寻找中国古瓷的非法探宝者发现的。据中国学者考证,在古代,中国至菲律宾的海上航线,有从隋唐以来自泉州经占城(古国名,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渤泥(今印尼加里曼丹)至菲律宾的南海航路,当时发现中国古船的棉兰老岛武端市海域,正处在这条航线上。许多中国商船是通过这条航线进入菲律宾的,但这并不是中、菲最早的交流。据记载,早在公元3世纪初,三国时期的吴国孙权开始重视扶南,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就派康泰、朱应出使到了扶南等数十国,达20多年,他们到过的巨延、耽兰和杜薄都在菲律宾境内。据菲律宾矿学工程师麦基(C.A.MITKE)考证,公元3-4世纪中国人已来到菲律宾,从事开采黄金的工作。前菲律宾大学历史系教授奥斯丁·克莱格说,菲律宾的黄金在3世纪时已开始运往中国。也有记载菲律宾人的祖先是从亚洲大陆来的几批移民,大约在公元1000年前已有华商侨居。从唐代以来,中国逐渐移民于菲律宾沿海地区,到了明代华侨已深入菲律宾内地定居。
博物馆还展览着10-15世纪马尼拉城内许多古墓中出土的大量中国陶瓷。据介绍,在菲律宾已发掘好几百座古墓,一位日本学者说,如收藏家的收集品集中起来大概可以达到4-5万件之多。这些都说明中国与菲律宾的海上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
到了16世纪,西班牙人占领了菲律宾,并开辟了一条从欧洲经美洲到东方的新的海上航线,即西班牙的塞维尔——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菲律宾马尼拉海上航线。与这条新航线相关联的是16世纪中国出海商人也开辟了一条与菲律宾直接往来的新航线,即从福建横渡台湾海峡——从台湾最南端的沙马头澳(今猫鼻雨)穿越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到达菲律宾吕宋岛的吕宋港(今马尼拉)及其他港口,这条新航线取代了隋唐以来从泉州经占城、渤泥至菲律宾的南海航路,缩短了中国至菲律宾的航程,而且还与西班牙人横渡太平洋的海上航线连接起来。中国的丝绸等物品正是通过这条航线不断运往美洲和欧洲,因此拉美人民将西班牙人经营的从马尼拉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港的大帆船称为“中国之船”。据记载,在1565至1815年的200多年间,每年一度在菲律宾马尼拉和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之间作横渡太平洋的来回航行,它是西班牙与菲律宾殖民地之间的唯一交通手段,也是西班牙在马尼拉的经济命脉。大帆船装载着中国的丝绸、陶瓷等多种物品,在阿卡普尔科卸货后通常获得1-3倍的利润,返航时带回大量墨西哥白银。16世纪以后,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的银矿陆续开发,特别是秘鲁所产生的白银,在16世纪末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西班牙人开辟了墨西哥到马尼拉的航线,把美洲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运到菲律宾,通常每年由美洲输往马尼拉的西班牙银元在300万~500万,最高的1597年达1200万元,其中绝大部分用来购买中国丝绸。据中国学者庄国土考证,马尼拉开港初期,每年都有数艘中国帆船前往马尼拉。16世纪80年代到明末,每年到马尼拉的中国帆船约在25-30艘之间,马尼拉成为明末海外华人最集中之地。17世纪初到达马尼拉的中国人达25000人。明代每年运入美洲的中国丝绸至少在110万西元以上。明代从菲律宾输入中国的白银当在7500万元以上。从1586至1643年期间,西班牙人每年在菲律宾马尼拉输入中国货物约133万元。所以,菲律宾的大帆船贸易不仅是西班牙人维持菲律宾殖民地的经济命脉,也是中国和欧洲的商贸中心。中国的丝绸、陶瓷成了横渡太平洋航线上的主要商品,所以学者们把这条航线称之为“太平洋上的丝绸之路”。这条路铺设在1.7968亿平方千米的海洋上,这是占世界海洋面积50%的最大洋面。古老的帆船就是沿着水深4030米、最深达11043米的太平洋漂航到遥远的美洲。路漫漫,浪滔滔,大洋莫测,多艰险。满载着丝绸、陶瓷,满载着华夏文明,披星戴月,漂洋过海,达到彼岸,美洲人民把这扬帆到岸的船只称为“中国船”。
在菲律宾居住的华人华裔约有30万~60万人,我们沿巴石河畔的马尼拉,不论是乘车而行,还是街头漫步,都可以看到挂有中文招牌的商店和餐馆。阿贝拉先生说,华人很善经营,勤劳而有技术,对繁荣菲律宾经济起着重要作用。16-18世纪的大帆船贸易,使马尼拉夺得了商业优势,中国丝绸与墨西哥银元交易,也使西班牙人迅速获利。华人虽遭西班牙殖民主义多次大屠杀,却坚持建立工商业区。1590年菲律宾首任天主教大主教沙拉萨在写给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信中对马尼拉“涧内”(又译巴连、巴利昂,意为市场)、最繁华的工商业区进行了具体生动而详细的描述。他写道:“中国渔民、菜衣、猎人、织工、烧灰工、木工、铁匠等住在巴连以外,而在巴连内住有裁缝、修鞋匠、面包师、蜡烛匠、糖果商、药剂师、画匠、书匠、银匠及各行各业的工匠。巴连每日供应鸡、鸭、猪肉、鹿肉、水牛、鱼、面包、蔬菜及各种中国食品和水果。巴连为这个城市(马尼拉)增添了极大的光彩,我亳不犹豫地向陛下断言,在西班牙或在本地区,没有其他城市像巴连那样值得观赏的地方,在这个市场上可以看到中国的各种行业、各种商品以及来自中国的各种稀奇古怪的货物。这些商品巳在巴连制造,而且质量比在中国制造得更好,制造的速度也更快。在巴连可以找到各行各业的工匠,他们制造的产品比西班牙所制造的更加精美,而且便宜得我都不好意思说起……”。
曾任西班牙驻菲律宾代理总督(公元1595-1596年)的安东尼奥·莫尔加说:“诚然,这个殖民地要是没有华人就无法存在,因为他们都是精通各行各业的优秀工匠,并且勤劳而工资低廉。他们向菲律宾人传授着各种手工生产技术”。
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曾冒着极大的风险,勇敢地漂洋过海,艰苦创业,对传播中国文化、繁荣当地经济、发展海洋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巴石河畔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赢得了动人的赞美,就像那美丽的尼拉德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他们的美名随着巴石河的水流向大海、流向远方。
贾学谦著. 驼铃与古船 UNESCO国际丝路考察纪实[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