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海上丝路Maritime Route
类别:日志Diary
提供者:李希光Li Xiguang
档案编号:
10月21日中午,我和南京大学刘迎胜教授、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陈鹏副馆长以及中央电视台摄制组一行6人,乘坐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班机抵达威尼斯马可·波罗国际机场。
机场边防人员对我们这些手持中国护照的乘客入境检查极其严格。身着黑色制服的意大利警察对我们每个中国人花了五、六分钟进行了反复的、令人生厌的盘问。盘问完了,警察先生把头埋在柜台后面,核对一张什么表格,并填写什么。站在我身旁的是一位矮胖子,一个会讲中国话的新加坡旅客,他得意地讲起风凉话来:“对中国人就该这么严加核查,以防他们赖在这里不回去。”威尼斯给我的第一印象很不佳,难道当年马可·波罗初到中国时,遇到的是这样的“礼遇”吗?也可能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
机场大厅很小,有两个意大利女士在接一位参加丝绸之路考察的日本教授。她们说,由于我们事先没有通知她们,我们必须自已花钱租船前往“和平方舟”考察船的停靠码头。
出了机场,我和两位中国学者每人付了3万里拉合租了一条快艇,沿着举世闻名的威尼斯大运河,向“和平方舟”号考察船停泊的圣·马可湾驶去。一个小时后,我们驶进了威尼斯湾,看见了“和平方舟”那乳白色的龙体。黑白相间的联合国旗帜高高地悬挂在驾驶台顶层甲板的旗杆上。在今后的5个月里,这条由阿曼苏丹卡布斯国王提供的10864吨的皇家护卫舰,将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队员的共同的“家”。这个大家庭的成员,由来自塞内加尔、玻利维亚、中国、法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加拿大、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印度、文莱、意大利、奥地利、日本、韩国、苏联、阿曼、英国、美国、希腊、土耳其、埃及、瑞士、泰国和伊朗等26个国家的不同肤色、操着不同语言的男女学者和记者组成。
自10月18日起,威尼斯开始了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的启程专门准备的一系列内容丰富的庆祝活动,其中包括在海军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威尼斯航海展览》,在东方艺术馆举办的《日本乐器展览》,在埃伦尼科学院举办的《拜占庭时代圣像展览》以及在“和平方丹”号甲板上举办的《海上丝绸之路》和《沙漠与海洋之间的阿曼》摄影展览。在威尼斯大剧院来自日本、印度和中国的表演艺术家,还先后演出了传统民族节目。由于我们来晚了,只看了沈阳京剧团演出的京剧《美猴王》。演出中,剧场内至少响起了50次掌声,演出结束时,中国演员们不得不一再出来谢幕。据先于我们到达威尼斯的中国教科文全委会主任滕藤介绍,来自印度北部的艺术家演奏的古典拉迦曲也深受观众的欢迎和赞赏。
在威尼斯,我们最想看到的当然是它今天收藏或生产的丝绸。
10月21日晚,奥地利大公冯·瓦布斯博格邀请考察队前往坐落在纵横交错的威尼斯运河河畔的鲁贝利丝绸公司办公楼,参观那里收藏的丝织品,作为威尼斯最古老的丝绸商号,鲁贝利公司这天晚上首次向外界展示了它几百年来收藏的丝绸纺织品。从这些展品可以看出,意大利的丝绸制造业,通过将意大利的艺术风格与中国精湛的丝织工艺结合,生产了适合于西方口味和市场的丝织物。威尼斯的丝织厂,至今还保留着产生于16世纪的手工纺织丝绒工艺,这种手工织出的丝绒,产量每天只有80厘米。据说,今天世界上没有一家纺织厂,能在这方面与威尼斯竞争。
冯·瓦布斯博格大公说.现在,每年威尼斯都要从中国进口成千上万米丝织原料。在展览上,这位至今还继承奥地利贵族称号的大公向我们展示了两件来自中国的丝织品:一件是18世纪的刺绣,一件是19世纪中叶的刺绣,后者表现的是中国人过春节、耍龙舞和点灯笼的热闹场面。
在展览中,主人还展出了一块威尼斯于本世纪20年代为皇家专用列车生产的沙发丝绒罩。这位奥地利大公感慨万端地说:“这列火车早已变成了废铁,不知去向;而这块丝绸,今天却被人们当作宝物珍藏了下来”。
10月22日,我们乘坐“水上公共汽车”,离开我们的水上之家“和平方舟”号船去圣乔治岛参加由国际笔会举办的“国际游记文学研讨会”。圣乔治岛上,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15世纪前的建筑多半是哥特式的,15世纪以后的建筑,则带有浓重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目前,意大利政府在岛上设有3个研究中心:航海训练中心、艺术和工艺中心以及文化与文明中心。这里也是人们寻求避难的场所。威尼斯共和国崩溃后,在拿破仑和后来的奥地利的统治下,圣乔治岛惨遭破坏和掠夺它变成了一个自由港。
研讨会在圣乔治岛大修道院的大食堂内开幕。我沿着修道院的外墙往北走,发现岛子的北边有许多座为来往自由港的商船而修建的仓库。唯一的码头被一个小防波堤圈在里面。19世纪下半叶,这座小岛还曾被用作兵营,以随时镇压平民暴动。1951年,意大利政府为了拯救这座历史圣地,特许一个基金会担负古建筑的修复工作,并在岛上设立它的社会和文化研究机构。威尼斯许多讨论当代社会历史和文化问题的国际会议经常在这座小岛上举行。
修道院食堂大厅的墙壁上,保留有埃米利安画派的古代绘画、12至16世纪的有插图的书籍、印刷物、文艺复兴时期的书籍、珍贵的古代手稿,以及有历史价值的信件和文献。
参加会议并在会上演讲的各国作家有30余位,其中有国际笔会主席、匈牙利作家乔治·克拉德;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波罗得斯基;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尼日利亚作家沃尔·索金;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和日籍作家陈舜臣等。
我是首次见到韩素音女士。在会场上,她一见到我这个中国人,脸上马上露出亲切的笑容,热情地拉着我的手,与我交谈。她的报告题目是《从中国通向欧洲和墨西哥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是四条》。陈舜臣的报告是《传播佛教的印度和中国旅行者》。
在讨论会上,各国学者还宣读了了《在非洲探险的斯堪的纳维亚旅行家》、《16世纪葡萄牙人的航海》、《寻找佛祖的日本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斯里兰卡的发现》、《在恒河旅行》、《诗歌中的旅行主题》等论文。沃尔·索金的报告是《伟大的非洲旅行家:作家和他的前线》。
在开幕式上,国际笔会秘书长、前苏联作家亚历山大·布洛克发表了题为《旅行文学与文学的旅行—-游记文学对人与人的理解和合作的贡献》的演讲。他说,自有史以来,旅行就是人生的补充。“人生的旅途”不仅仅是一种比喻,旅行的确给人生带来了朝气,甚至给人带来新生。新的追求、变化了的环境,异国他乡的自然景观,以及不同种族的肤色、服饰、语言和风俗习惯,都会令人耳目一新。
这位著名苏联作家认为,旅行会增强某些哲学思想、文化科学思想的传播和力量。同时,由于旅行者处于“旁观者”地位,因此,通过他们独特目光的审视,引进了一种新思想,丝绸之路在各民族和各种文化中所起的作用正是如此。世界上那些最杰出的宗教和思想体系,正是在丝绸之路上创立、争论和得到理解的。这条道路,从孔子、老子一直通向苏格拉底和毕达哥拉斯。
在这次研讨会上,学者们还讨论了游记文学的性质和起源,如《马可·波罗游记》在游记文学的起源和复兴中所发挥的作用。会上,各国代表讨论并分析了历史上几乎所有大旅行家的著作,并发现,这些著作采用大量篇幅记述了在所到之处看到的自然景色、动植物、气候和异国风情。著作中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描述多于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在他们的著作中,这些旅行家对他们所述的外国风俗和异国思想一般都持赞赏态度,这增加了他们作品的价值,以及异国文化在本国的传播。
找回中国昨日辉煌 李希光著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