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平湖
天山雪峰,与碧空相映;朵朵白云,和积雪交融,海拔一千六百多米的帖尔斯克伊山和孔格伊山环抱着一个高山之湖——伊塞克湖,湖面降到海拔一千二百米,而湖水最深处竟有六百六十米。这个雪山平湖,成为吉尔吉斯斯坦的象征。
伊塞克湖,吉尔吉斯语意是“暖湖”,中国古文献中称为“热海”。唐著名边塞诗人岑参诗云:“西头热海水如煮”。其实“热海”的水并非像诗人形容的那样暖热,而是因为这片湛蓝的湖水虽被终年不化的雪峰环抱,却在严寒的冬季也不封冻而得名。而今在湖畔风格别致的度假村,与自然风光交映成趣,是一处优美的避暑、游览胜地。
伊塞克湖周围古迹甚多,仅哈剌汗朝时代的居民聚落就达一百七十余处,均毁于蒙古人的入侵。更早的遗址是塞种人的墓葬。塞种人最早见于记截是在《汉书?西域传》中,约在公元前二世纪,他们生活在伊犁河、楚河流域。大月氏西迁至此,逐走塞王,部分塞种人南移到帕米尔地区。伊塞克湖北部的乔勒潘阿塔,城镇之西有一处塞种人的墓群,出土有铜器和陶器,尸体多头朝北。湖东的秋帕镇以西也有一处塞种人墓地,原有数十座墓,由于开垦农田所致,现仅残留十几座。秋帕地区还是突厥石人最为集中的地方。
吉尔吉斯斯坦有很多古代岩画,伊塞克湖区和吉尔吉斯西部的奥什都有发现。岩画的主要题材是大角鹿和山羊,时代约为公元前八到一世纪。
碎叶川是丝绸之路上一条历代不衰的通路。极为重要的遗迹是碎叶城。由于唐朝诗人李白出生在碎叶,使碎叶为更多的人所知。但这座名城的真正作用在于它是唐代控制西域的安西四镇之一,为中西通路上极为重要的一站。七至十世纪,无论从天山以北、还是以南西行,都必须经过碎叶。碎叶故址即在托克马克南面的阿克贝希姆城。公元六五七年,唐代大将苏定方等击破西突厥,使唐朝在这里站住了脚跟。
碎叶是唐朝对中亚直接控制的战略要塞。城墙遗迹至今仍历历在目,外城墙全长达十六公里,城内现在为牧场。这里早在三十年代就开始了考古发掘,至今仍在进行,发掘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勋章,表彰他们保护和研究古代人类文化所作出的贡献。
托克马克东部的布拉纳遗址是碎叶通向中国的又一重要古城,为唐代的裴罗将军城。附近还有古代景教徒的墓地和建于十一、二世纪哈剌汗朝的宣礼塔。遗址内有一个小型博物馆,收藏着当地出土的文物,其中有唐代的开元通宝。博物馆外是一个露天的突厥石人收藏中心,集中了大批公元六到十世纪的突厥石人。
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费尔干纳盆地西部,有两座历史名城,一个是奥什,另一个为乌兹根。
奥什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有人说它得名于古代的乌孙。在这市区面积仅三十多平方公里、人口二十三万的城市中,竟有六十多个民族。市郊的山上,有一个巨大的古人栖息的天然岩洞,被辟为别具一格的博物馆,用来展示当地的自然和人类文化史。不难看出,来自西方的祆教、南方的佛教和东方的汉唐文化对这一地区有深刻影响,而后来这里又皈依了伊斯兰文化圈。
乌兹根,被认为是西汉时代大宛国的都城。现在这里保留的最著名的古迹是哈剌汗朝的古建筑,包括一座宣礼塔和三座陵园。宣礼塔高二十四米,直径十九米,建于十二世纪初。
茫茫的雪山和碧波荡漾的湖水养育着吉尔吉斯这一古老的民族。他们起源于阿尔泰山以北地区,操北部突厥语,与生活在中国的柯尔克兹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雪山下的吉尔吉斯人,心底如同伊塞克湖水般的透明。他们以隆重的礼节欢迎远方的宾客,方式古老而独特。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年青美丽的姑娘手捧大饼和盐,敬请客人品尝。接着是热情的歌舞弹唱,宣泄着他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吉尔吉斯人的装束很特别,男子无论长幼都带一个白色尖顶帽。妇女常常用洁白的丝绸将头部裹紧,爱美的姑娘在头饰上绣出花纹、插上各种羽毛。喜庆的日子,姑娘们也带上各种颜色的尖帽,帽子比男人的更高,顶尖还飘下长长的彩带。
独特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吉尔吉斯人豪放的性格。骑马架鹰狩猎,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带有浓厚征战气氛的马上较力、叼羊,在战争烽烟散尽的今天,演化成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盛大节日中的“姑娘追”,是最受吉尔吉斯青年男女欢迎的谈情说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