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江南
从敦煌向西北出发,越过茫茫戈壁,便进入了丝绸之路北线,第一处大的绿洲是哈密。哈密古称伊吾,东汉在这里置“宜禾都尉”“宜吾司马”,唐代又设“伊吾州”,直属中央朝廷管辖,足见古代对这一地区的重视。
丝绸之路北线上的巴里坤草原,古时属“蒲类国”,他们过着游牧生活。今天,顶顶白色的毡房、群群骏马牛羊仍遍布在辽阔的草原上。丝绸古路上连绵不绝的烽火台似乎是数不清的路标。巴里坤湖古称蒲类海。西汉宣帝时赵充国为蒲类将军,与乌孙合力打败匈奴;东汉明帝时两次大破匈奴,都在此告捷。公元一三七年匈奴南下侵扰,敦煌太守裴岑奉命帅兵迎战,激战于蒲类海,迫使匈奴逃遁。唐代为了控制西方的道路,专门在今吉木萨尔置北庭大都护府和北庭节度使。
突厥人是历史上活跃在天山北部的一个强大民族,他们的习俗是人死后要停尸帐前,由子孙和亲属杀牲祭祀,然后焚烧而葬,墓前竖立刻画死者形象的石雕。在广大的北疆草原的许多地区都发现了石人雕像。雕像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都粗犷简洁。有的上唇带八字胡,身着翻领大衣,腰部系带,右手持杯于胸前,左手拄剑,脚蹬皮靴,俨然是草原上威严的将军。也有的穿长袍,头上扎包巾,长发编辫,似为女性。
伊犁河流域,被称为“塞外江南”,最早是塞种人生活在这里,新源地区出土的青铜武士,带足和耳的大釜,可能就是他们的遗物。公元前二世纪,乌孙人由河西走廊迁徙到此,逐步建立了一个拥有十三万户、六十三万人、八万骑兵的富强国家。乌孙王为表示与汉朝的亲密友好,迎娶西汉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为妻。细君远嫁,带去大批服饰、丝绸、车骑、仪仗和器物;乌孙为使她生活美满,也营建了汉式宫室。伊犁河以南至天山山麓,分布有排列有序的乌孙人墓葬。昭苏发掘的一批乌孙墓,每列由几个或十几个墓葬组成,可能是一个家族。墓中普遍发现了家畜的骨骸,还出土有犁铧、陶器等,说明他们已有了某种定居的生活。
唐代以后,伊斯兰文化逐渐在这里盛行,葬于公元一三五二年的成吉思汗七世孙秃黑鲁贴木尔的陵保存至今,建筑风格完全是伊斯兰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