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海上丝路Maritime Route
类别:日志Diary
提供者:贾学谦Jia Xueqian
档案编号:
在浩瀚东海沿岸的古城泉州,早春的清晨虽然还有些凉意,但与刚度过严冬,大地仍是光秃灰暗的北国比起来,这里却显得春意浓浓,生机盎然。2月16日上午8时半,我们来到了一座风景秀美、古迹很多的名山“九日山”。当地学者指着崖壁上的3个十分显目的石刻大字——“九日山”说:“这是我国南宋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书写的,他曾两度至此。”然后,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的各国专家学者兴致勃勃地攀登约80米高的九日山。早年泉州人以重九日登高于此,或云有道人自载云山来此,九日乃至,故名“九日山”。山上林木繁茂,百花争艳、鸟语悦耳、溪流荡涤、峰峦起伏,是一处历史悠久的著名风景区。这里的水光山色,自古以来就吸引着许多文人学士、高官名僧来此休闲隐居,进行多种宗教文化活动,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山有东、西、北三蜂,环抱如钳。西峰为唐朝诗人秦系隐居处,称高士峰。秦系在其《山中闲居》的诗中留有“有似桃园隐,将令过客迷”赞美九日山的诗句。西峰还有南朝时期的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来此处译经的翻经石。在西峰顶端有一尊五代石佛,高4.8米,宽1.5米,袒胸盘坐于莲座上。九日山的东峰曾因唐朝宰相姜公辅被贬谪来泉州,卒后葬此,故称姜相峰。
在九日山上,摩岸石刻之多,使各国学者感到惊讶。而且山中几乎是无石不刻字,历代名人题刻很多,有80多处存留,宋朝至清朝的题刻就有75处之多。这是九日山最突出、最珍贵的,尤以宋代祈风石刻最有历史价值。我们看到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至南宋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的13处石刻明确记述着有关海外交通和祈风的石刻。古代航海因科学不发达,大海茫茫,风涛不测,船舶远航要冲风破浪就祈求神灵的庇佑,于是在浩淌的海洋上,就出现了多个海上神灵,诸如“妈祖神”、“通远王”、“四海龙王”、“千里眼”、“顺风耳”等神灵。九日山的宋代石刻就记述着为祈求当时人们所崇拜的海神通远王保佑远航船舶的平安而举行祈风盛典的实况。
宋代泉州海上交通发达,来往于各国的船舶很多,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贸易港口。当时船舶航行全靠风力。泉州港每年春夏靠西南季风而来,秋冬顺东北季风而去,每年举行两次祈风盛典。据记载,宋代泉州的地方官吏十分重视祈风盛典。泉州学者、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研究室李主任针对各国学者所提问题,对祈风盛典作了具体的介绍。祈风的时间每年举行两次,夏季为四月,夏季刮南风,商船从南番回航,冬季为十一月或十二月,冬季刮北风,商船顺风而下。祈风的地点在九日山南麓的延福寺昭惠庙举行。祈风盛典是由泉州主管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主持,参加祈风盛典的市舶司官员有提舶、提舶寺承、权舶干、监舶、提举事等,地方的军政官员有郡守、典宗、宗正、统军、总管、别驾、左翼权军等。祈风典礼的盛况特别热闹隆重,车水马龙,人山人海、鼓乐齐鸣、翩翩起舞、祭品多多。事后将盛典过程简略地刻于摩崖上,成为我国与亚非各国发展海外贸易和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也是国内仅见的有关古代祈风仪典的珍贵文物。
当考察队的外国学者问妈祖何时取代通远王时,泉州学者回答说,南宋官方大力支持的海神通远王,原是山神是后来转移成为海神的。随着宋土朝的灭亡,蒙古人入主中国,便抬出妈祖为海神。神是人造的,随着改朝换代,海神也就换了。妈祖出生于海边,素显圣于海上,沿海船民、渔民很多已信奉她。元代官府又积极推崇,这样通远王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各国学者经过实地考察和听取当地学者的介绍后,漫步在平坦而宽阔的九日山顶上。他们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俯瞰着美丽的水色山光。辽阔的大海碧蓝的波浪滚滚而来,晋江春水激流东去,他们为这里迷人的自然风光而陶醉。中外学者不停地交谈着、思考着。他们高度赞赏了古人对海洋文明的卓越贡献和勇敢探索的精神和智慧。当他们走下这座名山时,仍表现出了恋恋不舍的神态。
贾学谦著. 驼铃与古船 UNESCO国际丝路考察纪实[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