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海上丝路Maritime Route
类别:日志Diary
提供者:贾学谦Jia Xueqian
档案编号:
大雨不停地下着,密集的雨柱使车外的一切景物都显得模糊起来,车窗上的水珠像珍珠一样一串串滚落下来。车子跑了一个多小时,风停、雨止、云散,强烈的阳光又普照马来半岛岛屿的水光山色和田野,各种林木花草,雨后显得格外清新盎然。中午时刻,我们来到马来西亚最南端柔佛州的新山市,在古代这一地区有一个柔佛王国,新加坡原为柔佛国的一部分。我们在这里用过午餐,稍事休息后,就冒着灼热的阳光继续赶路前往新加坡去了。
新山市靠近新加坡,我们穿过600米宽的柔佛海峡和马来西亚的新山相连的长堤,很快就到了新加坡首都,在此,我们与马来西亚陪同赖德来先生热情握别。在新加坡陪同我们的是一位陈先生,他以一口流利的中国话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着新加坡。从他热情明快的介绍中,可以使人感到他对有关新加坡的古今和自然环境及人文社会情况都十分熟悉。
新加坡距赤道很近,无显著雨季、旱季之分,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多雨季节,4~9月雨量较小。这里一名冠三地,岛屿、首都和国家都称新加坡。新加坡总面积为587.6平方千米,由50个小屿组成,其中新加坡屿最大,东西长42千米,南北最宽22.5千米,面积为541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面积的92.4%。岛屿上地势平坦,最高点海拔170米。全国2/3的面积为低地,岛屿上短河密布,最长的河其长度不到10英里。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扼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南有长105千米、宽16千米的新加坡海峡,西连马六甲海峡,东接中国南海。东西方各国大量船舶从这里通过,成为世界海洋航路的中心之一,是最繁忙的航线。
我们在陈先生陪同下,来到了红灯码头,在这里看到了一座巨大的鱼尾狮身像面对新加坡河耸立着。狮像高约8米,在河水涨潮时,狮口会喷出水来。这狮子是新加坡的标志性雕塑,是狮城的象征。据介绍,14世纪淡马锡(今新加坡)依附于苏门答腊—西马来亚的室利佛士王朝。据传说,王子尼罗乌多摩出巡廖内群屿(位于新加坡海峡南),后来又渡海峡到淡马锡(今新加坡)游览,在一处白色的沙滩上突然出现一只怪兽疾驶而过,王子问他的侍从:“这是什么野兽?”侍从回答说:“是狮子。”王子说:“这块土地是吉祥之地。”于是决定在此建功立业,便把这个屿命名为新加坡拉。在梵文里“新加“是狮子之意,而“坡拉”是“城”的意思,这就是新加坡称号的最早来历。所以,新加坡也有“狮城”之称。东南亚地区虽不产狮子,但由于当地居民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对狮子有一种偏爱,因此,以狮子来命名新加坡也是可以理解的。
许多中国古籍中都记载着新加坡的古称。据记载,《汉书地理志》称新加坡为皮宗,西汉王莽派遣译使往黄支国,自黄支船行可到皮宗(即新加坡),当时皮宗就是东西方海上丝路的重要商港,中国以各色丝绸去换明珠、壁琉璃等物品。中国隋朝时,称新加坡为比篱。隋炀帝曾派常骏、王君政出使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北部),是经比嵩(今日新加坡海峡的一屿,即《汉书地理志》的皮宗)至首都羯荼(赤土)。唐代把新加坡称为“质”。唐贾耽“广州通海夷道”,自广州至东非洲的三兰,质(今日新加坡)为必经之地。明代郑和航海图,所标龙牙门即今新加坡。另外,公元2世纪时,在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的地图中称新加坡。《马可·波罗行记》中称为淡马锡(即今新加坡)。据学者考证,在19世纪以前,新加坡的名称不下26个。西方人士于15世纪根据托勒密地图寻求至东方的海路,其所绘制的航线图载有新加坡名称。之后,被称为英帝国在远东奠基人之一的东方学专家莱佛士于1818年12月奉印度总督黑斯廷斯之命,在马六甲海峡东面建立前哨基地,开辟了向中国海扩张的通道,1819年1月签约兴建新加坡港,1823年1月正式宣告新加坡为自由港。
新加坡名称的演变是古代中国与新加坡密切往来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与发展及航海事业发达与进步的见证之一,也是新加坡历史进程的一种标志。从正式宣告新加坡为自由港,100多年来,新加坡已有很大发展。就近20年间,新加坡就增加了6个港区,160个轮船泊位,新开国际航线250条,每年进出的船只33000多艘,货物吞吐量3亿多吨,成为世界第三大港口。我们目睹着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风貌,宽敞的街道,高耸的房屋,开阔的草坪,一排排绿树,清清的流水,竞艳的鲜花,争鸣的鸟语,觉得这里虽被称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城市,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随着李光耀倡议的花园城市运动不断推进,50万株乔木、300万株灌木和2000多公顷草坪,使新加坡更加隐映在一片葱笼之中。当我们来到莱佛士铜像和展室前时,陈先生停住了脚步向我们介绍说,181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代理总督斯坦福·莱佛士率兵登上新加坡,开始了殖民地统治。当时这一岛屿上已有150户居民,多是华人和马来人。这说明早在莱佛士来到新加坡之前,就有中国人、马来人在这个荒岛上劳动生息。也正是中国的先侨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努力,才使新加坡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渔村变成了一个街道纵横、具有现代化水平的东西交通要冲,使新加坡具有海上丝绸之路的特殊地位。中国先侨为此而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陈先生引导我们来到一个广阔的街区,名为中国街,包括北京街、南京街、福建街、厦门街等。沿街漫步,可以看到许多中国式的二三层楼房,有浓郁的中国情调的老式商店、中药铺、瓷器铺、杂货铺、参茸行等,还会看到许多华人会馆和许多中国小吃。陈先生说,中国人是很难同化的,他们都自成集团,喜欢族内通婚。李光耀的祖父年轻时娶妻,在新加坡没有碰上合适的华人姑娘,还被迫到苏门答腊找了一个中国新娘。华人对异族通婚比较保守。我们在中国街的熟食中心还看到“请主动讲华语”的横幅。在中国街还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中国二三十年代的华南小镇的风貌,这是新加坡当局为了让生活在今天的年轻人知道过去,有意保留了一些历史遗迹。李光耀曾说过,自己的“根”是不能忘记的。华人强大的凝聚力,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一个200多万人口的新加坡,华人就占76%。他们对新加坡的贡献和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如今这座花园狮城,四面环海、风光绚丽的屿国,享有亚洲瑞士之誉的新加坡,已跻身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并成为著名的亚洲“四小龙”之一。这一切都是与历代华人的艰苦创业分不开的,也是与新加坡第四代移民、祖籍广东大埔县多年担任总理的李光耀分不开的。是他们把华夏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当我们来到樟宜国际机场告别新加坡时,又一个令人惊讶的景观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宽阔明亮的候机大厅,豪华典雅的服务设施,以及各种现代化设备,都显示着新加坡的发展水平。机场占地1162公顷,占全国面积的2%,其中50%是靠填海建成的,机场有30个“象鼻”通道,可以同时起飞60架飞机,每周2450次航班,飞往55个国家和地区的106个城市,旅客和货量的吞吐量名列世界第9位,每年接待2400万旅客。在一个200多万人口、资源奇缺的小国,却创造了如此巨大的奇迹,不能不使人感到惊讶。我们怀着充实和赞美的心情结束了对新加坡的考察,告别了美丽的花园之城,登机踏上了新的征途。
贾学谦著. 驼铃与古船 UNESCO国际丝路考察纪实[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