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胜迹飘香四方

2022-11-24

主题:海上丝路Maritime Route

类别:日志Diary

提供者:贾学谦Jia Xueqian

档案编号:

  1996年11月29日,早餐后我们告别了吉隆坡,乘车前往距吉隆坡150千米的马六甲古城。我们沿着平坦的海峡公路,向东南方向驶去。一路上是开阔的平原、辽阔的海峡、茂盛的林木花草,葱绿的马来半岛大地和十分宜人的气候,一直在伴随着我们,使我们不知疲倦地饱赏着美丽的热带风光。陪同我们的赖德来先生,不停地向我们介绍着马来西亚和马六甲及其海峡的情况。

  汽车在高速奔驰着,我透过车窗注视着海峡急流的水面,不断泛起的白色的浪花和过往的船只。这条曾被西方称为“海上生命线”的海峡,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船舶从这里穿过。据统计,每年通过海峡的船只有50000多艘,平均每日150艘,成为亚、欧、澳、非四大洲之间的重要航道。海峡面积2.5万平方英里,长500英里,海峡北口宽155英里,海峡南部水深90英尺,沟通着太平洋和印度洋,连接着南海和安达曼海,自古以来在国际航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代帆船从徐闻、合浦扬帆,穿过马六甲海峡,经印度东岸康契普拉姆(黄支国),到达终点斯里兰卡(已程不国),形成了贯通两大洋的航线,开拓了通向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此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古船,满载着丝绸、陶瓷和海上“丝路”的开拓者、经营者及友好交流的使者,都穿行于马六甲海峡。如今,考古学者把马六甲海峡水下和岸边所留下的丰富遗产作为关注的焦点之一。据介绍,马六甲海峡已发现8-16世纪的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沉船13艘,还有16世纪晚期葡萄牙人的1艘商船,两艘17世纪中期荷兰人的战船。赖德来先生说,沉在海峡水下的历史文物是很丰富的,有待于人们进一步发掘,好多历史遗产是现代人们所不知道的。

  我们的汽车继续沿着海峡,迎着流向西北的海峡急流和近在赤道的一侧行驶着,我们承受着太阳的直射,感受着赤道太阳倾泻下来的强烈光热。赖德来先生说,自古以来,海员们就是利用季风的风向而往返于海峡的水面上。据记载,中国发现季风应当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比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的希巴洛斯发现季风早了300[NSM按:原误作“30”]多年。比埃及人在公元前15-85年发现季风也早了200多年。赖先生介绍,这里全年分三个季节,即11月至来年3月为东北季风期,降雨较多;6月至9月为西南季风期,雨量较少;4月、5月和10月为两季风期中间的微风期,偶尔有雷雨。全年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我们正是在多雨的东北季风期来到这里的。故天气时而黑云压城,大雨如注,时而雨过天晴,阳光灿烂。此刻,我们冒着灼热的太阳,倾听着海浪奔腾的轰鸣,来到一座山脚下,开始了对“三宝山”的参观。

  三宝山又名中国山,在山脚下有一座三宝庙,又名郑和庙,庙中供奉着郑和的戎装像,在庙门口竖立着三块巨大的石碑,分别刻有乾隆六十年(公元1796年)“郑和祀坛功德碑记”,嘉庆六年(公元1802年)“宝山亭碑记”和光绪十七年(公元1897年)”重修宝山亭碑记"。郑和庙门两侧有一幅金匾对联,上边写着:“五百年前留胜迹,四方界内显英灵”。这体现着世人对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卓越功勋的高度评价和热情赞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05—1433年),前后28年,郑和奉诏率领着前所未有的庞大船队,为执行永乐帝的“朝贡贸易”使命,七次下西洋。据记载:第一次是在永乐三年十一月至永乐五年九月二日(公元1405年11月—1407年9月2日),历时近两年,到了7个国家和地区;第二次是在永乐五年冬末至永乐七年夏天(公元1407年冬—1409年夏),历时两年多,到访了9个国家和地区;第三次是在永乐七年十二月至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公元1409年12月—1411年6月16日),近两年时间到访国家和地区13个;第四次是永乐十一年冬至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公元1413年冬—1415年7月8日),历时两年到访了13个国家和地区;第五次是永乐十五秋至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公元1417年秋—1419年7月17日),近两年到访国家和地区14个;第六次是在永乐十九年秋至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公元1421年秋—1422年8月18日),一年时间访问了13个国家和地区;第七次是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至宣德八年七月六日(公元1431年12月9日—1433年7月6日),一年半时间到访了1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200艘船舶载着27000余人的庞大船队,历经30余国和地区,帆舟所及,遍及南亚与东非、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沿岸等地。郑和每次远航,不仅必经马六甲海峡,而且还以马六甲作为继续远航的根据地,修造仓库,储存商品钱粮。中国学者航海史专家杨嬉教授说,郑和七次下西洋是在汉唐、宋元以来航海成就的基础上,把亚非各地的航路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纵横串联和衔接,构成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畅通无阻的亚非海上交通网。值得注意的是,早在所谓地理大发现之前的半个多世纪,在地球的东半边,中国的庞大远洋船队以其空前的规模和气势,沟通了东西洋航路,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辉煌的贡献,为世界地理大发现铺平了东方航线。1405年郑和扬帆首航西洋,比意大利航海家、新大陆的发现者哥伦布1492年到美洲早了87年,比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1497年到达印度南部大商港古里(科泽科特)早了92年,比葡萄牙著名航海家、被认为是第一个环球航行的人麦哲伦1519年开始环球航行早了114年。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相互了解,为以后的世界文明大交流、大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4年将是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六百周年,是很值得庆贺的,他在六百年前留下的辉煌胜迹,在世界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三宝山脚下,郑和庙东侧,有一口古井,是郑和船队1405年第一次来马六甲时修建的,但在井旁的说明牌上却写着官方称这口井是“国王井”,是15世纪马六甲苏丹为他的中国娇妻李红修建的,是马来半岛上最早的一口井。赖先生介绍有个传说,谁要喝了这口井的水,谁就还会回到马六甲,郑和痛饮数杯,结果郑和就多次来到了马六甲。虽是传说,但也说明马六甲海峡的水是何等的重要。马六甲被人们称为“咽喉”、“生命线”,其重要原因是这里的水。

  随后,赖先生带我们一起登上了三宝山。这里有12500多座大小坟墓,占地103亩,是海外最大的华人坟场。坟墓修得庄严肃穆,有些墓前还摆放着古代帆船的模型,以表示死者是从中国乘船来的。赖先生说,这里埋葬的华人,都是为开发马来半岛死去的,因为不能把尸骨运回中国本土,也就只能葬身于异国了。这些古墓最早的是中国明代。1460年明朝皇帝的公主汗丽宝许配给马六甲苏丹满速沙,汗丽宝携来的随从人员达500多人,苏丹将这座山赐给他们定居。如今这里便成了最大的华人坟场。赖先生借这座山还给我们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时,有一先锋官名叫杨云川,与当地鲁顺族酋长的女儿嘉达珊公主相爱,并按中国习俗结为夫妻。两年后,杨云川回浙江探视父母,并约定来年的中秋节回来与公主团圆。嘉达珊公主苦苦等到来年的中秋节,却不见杨云川归来。一天晚上,梦见海神对她说,杨云川搭乘的船,途中被飓风击沉,他已遇难。嘉达珊公主悲痛之极,第二天登上山巅,祈求海神引导杨云川的灵魂与她同在,然后跳进了大海。后来,人们为纪念他们的忠贞爱情,称基纳巴庐山为“中国寡妇山”。这座山在东马来西亚沙巴地区,海拔4101米高,是东南亚最高的山。

  郑和七下西洋时,当时的马六甲国王拜里迷苏刺不仅支持郑和的航海活动,并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带领妻子和文武官员540余人访问了中国。到1433年,马六甲国王祖孙三代前后5次访问中国,每次都受到明皇厚礼接待,赠送金绣龙衣、麒麟衣、玉带、仪仗鞍马、锦绮罗纱。这些都说明郑和航海活动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午餐后,我们继续在马六甲市参观。在这里很少能看到宏伟壮观的现代化建筑、华丽的市容和拥挤的人群。这是一座古城,据记载,约建于公元1400年。如今,这座古城仍然向人们展示着一种古朴、典雅、恬静、清晰的气派,好像停住了历史的脚步,终日沉浸在一种追随远古的情怀之中。

  赖德来先生带我们来到一座名为青云亭的中国寺庙,1673年马六甲第一任甲必丹郑芳杨所建,占地5万平方英尺。大殿正座供奉着观音,左右为关帝、天后圣母,殿堂四周为庭院,偏殿祀各种神像和孔子像。庙前的碑亭有两块石碑,立于1685年的“甲必丹李公济博懋勋颂德碑”,这是青云亭最古的碑文。庙内还有许多碑铭、匾额及神主牌,这些都是研究早期马来半岛华人海运的珍贵资料。早期的青云亭是华人社会政务、法庭、宗教的中心,今天已成为纯粹的庙宇了。

  我们从青云亭又到了市区的中国街。街道宽敞而平坦,街道两旁排列着古色古香的中国南方传统式的两层建筑,商店挂着中文招牌。赖德来先生说,在马六甲的马籍华人和华侨占全市人口的75%,就是在整个马来西亚也占将近40%。随后赖先生又带我们去了一条窄而短的旧街道,街道很潮湿、阴暗而又无人经营。赖先生说,这就是南洋华侨起家的地方,这条旧街按原样保留下来,店铺和中文字号都是原来的,是专供人们参观的,让后人不要忘记过去,祖祖辈辈传至现在。

  我们看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华人社会,感受到华人和华侨在这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这些华人和华侨既是马六甲市的建设者、马来半岛的开发者,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和经营者。他们对海洋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是华夏文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的重要见证。

  马来西亚从16世纪开始,相继遭到了葡萄牙、荷兰、英国的侵略。赖德来先生指着一栋红屋说,这是17世纪中叶的荷兰建筑。原为荷兰总督的驻所,当地人称此处为“红屋”,因为墙、木门均为红色,红砖象征着荷兰建筑的特色。据说,这些红砖是荷兰人当作压船石运来的。这座300多年前造型奇特的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现在已被辟为博物馆了。在红屋附近有一座公元1912年建的马六甲俱乐部,是哥特式建筑,这都是马六甲博物馆的组成部分。之后,我们来到今天要参观的最后一处,即1521年葡萄牙人建造在参政山上的圣保教堂。葡萄牙人传教士圣芳济死后,就埋葬在这里,后来成了荷兰贵族的墓场。目前,教堂只剩下残垣断壁。从这山上可以望到宽阔的海峡和马六甲市全景,可以看到市内留有许多殖民地时期的平房。我们走下山坡,还参观了葡萄牙人16世纪初期的城堡,据说,这曾是东方最大的古城堡之一,时至今日,壮观宏伟的古堡已不复存在,只有残存的圣地亚哥城门和门前的大炮,这些都是殖民主义统治的历史见证。

  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完成了全部参观计划。窗外的景物开始模糊了,海峡水面的急流,已消失在黑暗之中,只有那来往于海峡的各种船舶上的灯火清晰可见。我们乘坐的汽车在海峡沿岸行驶着,我倾听着海浪击岸发出的轰鸣和船舶时而发出的长笛声。不久,我们便来到距海面近在咫尺的明珠海湾酒店,我们在这里休息过夜。

  11月30日早上5时多,一声雄鸡长鸣把我从熟睡中唤醒,睁开模糊的睡眼,向窗外望去,发现我们在马六甲海峡已迎来了第一个黎明。早饭后,我们冒着大雨乘车沿着海峡岸边的公路,向新加坡方向奔去。

贾学谦著. 驼铃与古船 UNESCO国际丝路考察纪实[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1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玉皇山路73-1,中国丝绸博物馆

关注我们

©2020-2021 Silk Road Week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502739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