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沙漠丝路Desert Route
类别:日志Diary
提供者:贾学谦Jia Xueqian
档案编号:
8月2日早餐后,我在敦煌飞天宾馆前的阴凉处,和考察队的一些学者自由地交谈着,大家对将要离开敦煌怀着惜别的心情。有位学者问:“今天的路程有多远?”新疆文化厅解副厅长热情答道:“从敦煌至哈密约480千米。”地理学家李键超教授补充说:“丝绸之路由敦煌向西就进入了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它的中央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有32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相当千意大利和比利时面积的总和,在中国也相当于3个浙江省。自古以来,中外使节、求法高僧、探险家、旅行家都留下了许多穿越塔克拉玛干或沿沙漠边缘绿洲旅行的记述。”
我们长蛇般的车队,沿着铺设在荒野戈壁上的平坦公路奔向西域大地,探询着古老的文明。忽然车子停了下来,我们下车活动片刻,一股炽热灼人的热风扑面而来。我问司机为什么停车?陪同人员说,有一位司机拉肚子,车队必须停下来等候。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为了行车的安全,也只能如此。古人们当年穿越这漫漫戈壁荒漠,其艰辛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晋代法显和尚称这荒漠戈壁的地貌为“流动沙河”。他说:“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生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可见,戈壁荒漠的地理、气候条件是多么恶劣。但即使如此,也没有挡住丝绸之路的畅通,古人们冒着生命的危险进行着东西方的交流,创造着古代文明的奇迹。
在行程中,我们还有一次是因为一部车发生了小故障,需要调整修理,整个车队不得不再次临时停车。只有在路过星星峡时,才是按计划停车参观的。星星峡是新疆东部的峡谷,位于哈密县东部边境,邻接甘肃省安西县。峡谷是北山因风蚀作用形成的干谷,两边高山,寸草不生,谷内遍是砾石,没有任何植物。自古以来这里是甘肃与新疆交通要冲,也曾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在革命战争年代,峡谷也曾为共产党和红军做过贡献,据说,陈云同志去苏联就是从这里由苏联接走的。
峡谷东边接邻甘肃安西,是著名的“风库”。据《安西县志》记载,安西是位于东北—西北风系分流区,并且主要由于东北风,又由于南有祁连山,北有马山对峙,疏勒河呈狭长喇叭状流贯全境,地势东高西低,这种特定的地形,使气流“狭管效应”显著加剧,因此常年多大东风,素有“风库”之称。它对峡谷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全县平均风速为3.7米/秒,瞬时风速大于17米/秒,大风年平均为71天。大风、干热风、沙暴是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据专家介绍,从唐代到现在的1200年间,安西县境内有37座繁荣城镇被大风变成了废墟,这些城镇曾经都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过了星星峡,我们沿着天山山脉脚下的戈壁公路继续西行,沿线可以看到古人修建的土筑碉堡和烽火台。解副厅长好像到了自己家一样,面带笑容地说:“现在已进入新疆境内了。”我的目光便立即开始搜索着空旷的荒野上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过了不多久,车队又停了下来,这时已近下午两点了。我们从敦煌开始已行车近5个小时了。新疆陪同人员请大家用午餐。但这里找不到处荫凉的地方,只能在辽阔的戈壁上顶着烈日、迎着热风。这里的气温高达53℃,甚至空调车内的温度也已达到48℃。大家或是坐在发烫的戈壁砾石上,或是在汽车里开始了用餐。中外宾客谈笑风生,感到另有一番情趣,使一个死气沉沉的荒野戈壁出现了一股生机。来自于各大洲的、不同肤色的、操着不同语言的男男女女在这里共进午餐,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难忘的时刻,也使人们情不自禁地追念古丝绸之路开拓者们的艰辛和他们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每个人发了一份盒饭,有两块新疆大饼,维吾尔族名为“烤馕”,这是新疆各民族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这种食品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馕的品种很多,大约有50多种。据考证“馕”字源于波斯语,流行在阿拉伯半岛、土耳其、中亚、西亚各国。维吾尔族原先把馕叫做“艾卖克”,直到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才改叫“馕”。馕含水分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适宜于新疆的干旱气候,因烤馕制作精细,用料讲究,吃起来香酥可口。新疆陪同人员说,唐僧西行取经,穿越沙漠戈壁时,身边的主要食品就是馕,是馕帮助他走完充满艰辛旅途的。
我们在热浪中用完午餐后,每人分到了一块西瓜。一些队友们把西瓜皮和用餐后的杂物丢在了戈壁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位随行官员和驻北京代表泰勒的夫人各提着一个口袋,把所有杂物都拾起来,这一行动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使抛弃杂物的队友们意识到这是对环境的损害。为了保护环境,许多队友也下车自觉参加了捡杂物的活动。一位新疆的陪同人员却建议大家把吃剩下的西瓜皮面朝下摆在路旁,并建议说,徒步穿越戈壁的旅行者有时要靠捡前面人丢掉的西瓜皮止渴。饭后,我们继续上路西行了。
贾学谦著. 驼铃与古船 UNESCO国际丝路考察纪实[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