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沙漠丝路Desert Route
类别:日志Diary
提供者:贾学谦Jia Xueqian
档案编号:
我们从唐代乾陵驱车来到距西安100千米的周代周原遗址。它位于陕西省西部宝鸡地区扶风和岐山两县交界处,其范围包括武功、扶风、岐山、凤翔、宝鸡等县,面积约为200平方千米,而中心地区面积约为7-8平方千米。这里北依岐山,南临渭河,在辽阔的平原上,河渠交错,宜于灌溉,上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合衣作物的生长,也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好地方。
据专家介绍,周原是周人早期活动的地方。公元前11世纪,周人的祖先古公亶父作为姬姓部落的君主,为了躲避戊狄部落的掠夺和侵犯,被迫率领他的部落从豳(音彬)地(陕西彬县)迁到岐山南面的大平原上。自古以来人们称这里为周原,他们在这里整顿部落组织,规划土地垦荒种地,修筑宫殿、祖庙和王城,划分人的居住区域。他们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定居下来,从此姬姓部落的人就被称为“周人”——即居住在周原的人。周人逐步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国家,号称“周”,成为一支能左右商末政治形势的重大力量,直到灭亡商朝建立周王朝。
周原是中国第三个王朝一周王朝的发源地,也是其立国的根据地。古公亶父之孙周文王是周代的奠基者,他在位50年。商王封他为西部诸侯的首领,称西伯侯。他为人谦恭,礼贤下士,威望日增,因此,公元前1144年被商纣王囚禁,周以献美女、骏马才被释放。周文王的次子周武王继位后,成为商朝西方诸侯的首领,在与商纣王的对抗中,他率领军队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遂灭了商王朝,建立了西周王朝,定都镐京(今西安市西南),西周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盛世。
当地考古学者说,周原是一座地下文物宝库,在它的地下埋藏着极为丰富的周代文物。经过考古勘察,现已初步查明,今岐山县的贺家村、礼村是密集的西周墓葬区,凤雏村周围是宫殿、宗庙建筑群遗址区,扶风县云唐村南是制骨作坊遗址,齐家村东是平民住宅和制陶作坊遗址,召陈村北有大型的西周中、晚期建筑群遗址。文物遗存的面积约16平方千米。
我们在周原看到了出土的各种青铜器,这些青铜器有的出自墓葬,有的出自窑藏,其历史之长、数董之多为世界所罕见。而且,器形多样、造型精美、花纹瑰丽,堪为艺术珍品。从汉代以来,就屡有重大发现。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扶风任家出土一窑铜器达120余件,包括著名的毛公鼎,大、小克鼎等。
1975年董家村出土一窑青铜器共37件,其中有些还有铭文,记载了西周中期有关征伐、租田、诉讼等内容,说明当时西周社会内部已有了封建制度的萌芽。1976年冬扶风庄白家出土窑藏铜器103件,其中铸有铭文的74件,少者1字,长者284字。现场的中国学者在回答提问时说,青铜器代表着我国奴隶社会发展时期的文化,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色呈青灰,故称“青铜”。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有了冶铜技术,殷商时期,青铜制造工艺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周代的冶铜技术也有了进一步发展,青铜被广泛使用。甲骨文的出土已有很久的历史了,但多数是出自殷商时期,而周代的甲骨文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周原遗址岐山凤雏和扶风齐家出土的西周甲骨17000多片,其中有文字的甲骨200多片,而有一部分是周文王时代的。这说明自周文王时起,就已经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也证明周文王已是一个具有较高文明部落的君主,而不是“野蛮人”的部落首领。
在一个拥有400多人口的小村庄——召陈村的下面,埋藏着西周大型的建筑群。这些建筑群直到三千多年后的今天,经过我国考古学家的努力,才得以重见天日。宫殿建筑基址展现在当代人面前,令人赞叹不已。从宫殿的基址可以看出建筑的布局和我国建筑的独特风格。堂居中轴线,后为王室,两侧配置厢房,左右对称,布局整齐,并用大石柱基等。这些都表明周代文明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在周原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个亚利安人脸型的人头像,这引起了各国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这个头像描绘的是大月氏的塞种人,现场的中国学者认为,这件文物表明在汉朝以前就有大月氏(苏联伊犁地区)和波斯人来过中原。这件文物在中原出现,一种可能是西方国家向周王朝送的贡品,另一种可能是这个地区当时有塞种人活动。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说,亚利安人这种东迁的现象,可以在中国最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中看到,而且从西安出发路过宝鸡都可以看到这些遗址。无论哪种解释,都表明三千年前中西方已打通了丝绸之路的沙漠路线,比张骞通西域提前了800年以上。
结束了对周原遗址的考察后,我们的车队继续西行,向法门寺方向奔驰着。
贾学谦著. 驼铃与古船 UNESCO国际丝路考察纪实[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