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中国最早的石窟寺

2022-11-23

主题:沙漠丝路Desert Route

类别:日志Diary

提供者:贾学谦Jia Xueqian

档案编号:

  8月10日,考察队来到了新疆阿克苏地区的库车县。这里曾是两千年前亚利安人建立的古龟兹国所在地。它统治的地域主要是库车绿洲和拜城盆地,地理位置重要,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无论去疏勒还是由西北去碎叶,都必须通过这一关隘。这里自然条件也比较优越,长期以来一直是西域大地经济、文化的中心。

  龟兹王国是佛教文化的主要中心,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站,唐僧玄奘去印度取经也来过龟兹。这里留下了十分丰富的石窟,据统计这里全部石窟有500多孔,保存的壁画有20000多平方米,较大的石窟群有拜城县的克孜尔千佛洞,它是中国最早的洞窟。

  著名的克孜尔千佛洞的236个洞窟就排列在东西约两千米远的沙石山中,它背倚崖壁,下临渭干河。专家学者们怀着极大的热情考察了每一个洞窟。克孜尔千佛洞开窟于公元3世纪,造窟时间比敦煌还要早。石窟的建筑、雕像、壁画以及三者有机地结合,显示了特有的时代风貌和地方特点。我国中原地区的石窟群,多是供奉佛像做礼拜的“支提窟”,很少有供僧侣修行的“昆可罗窟”,但这里却有许多“昆可罗窟”。这里的“支提窟”多数也是呈长方形,分前后两室,后室低暗窄小。瑰丽多彩的壁画显示着克孜尔千佛洞杰出的艺术成就。这里壁画的总面积有10000多平方米,主要题材是佛教的姻缘和本生故事,除了宗教内容以外,还有许多表现耕种、狩猎、商旅来往、音乐舞蹈和民族风貌的画面。佛洞的画面表明,公元前1世纪,随着佛教的传入,犍陀罗艺术和希腊艺术也传入中国西北地区。伴随着希腊艺术的影响,裸体和半裸体风俗在西域包括敦煌也发展起来。这种裸体风俗是和性爱结合在一起的。龟兹壁画中的性爱图,不仅在克孜尔千佛洞,在其他石窟群中也有生动、形象的反映。

  我们还沿着克孜尔千佛洞附近的一条幽深的山坳走到尽头,所见石壁如削,从布满苔鲜的悬崖峭壁上滴下无数晶莹的水珠,叮咚有声,汇成了一股清泉。在这荒漠中,能见到如此情景,使人感到格外清静、凉爽而舒服。相传,古龟兹国公主与一青年相爱,国王有意刁难,要青年上山凿千佛洞以示忠诚。青年人凿到1999个洞时,力尽而死,公主闻讯赶来,抱尸痛哭,泪竭而亡,感动得山中崖壁为此垂泪。所以,人们把这里命名为“千泪泉”。

  8月11日,国际考察队驱车来到达昭怙厘大寺考察。达昭怙厘大寺又称苏巴什佛寺,位于库车县城东北23千米的确达格山南麓,是魏晋时代的佛寺遗址。它分东西两部分,分布于铜厂河东西两岸。东寺依山而筑,寺内有房舍和塔庙遗址,全系土坯建造,墙高10余米,有3座高塔,最北的一座塔耸立于山腰,可俯瞰全寺遗址。西寺呈方形,周长约318米,墙高10米,围墙内残垣密布,似为僧舍,有数处高塔,北面有佛洞一排,洞壁上刻有龟兹文字和佛像。当年庙中住着2000位和尚,是中国最早的寺庙群。新疆司机说,这里经常可以捡到龟兹国钱币。几位考察队人员在沙砾中翻了好久,却没有找到钱币,只找到一些古老的陶片。这几块陶片却使一位美国学者感叹地说:“在丝绸之路上捡块瓦片都比美国的历史长。”印度学者保尔经过对西域的几天考察,深有感触地说:“佛教艺术及其思想,将亚洲大多数人民联结起来所起的作用,和传奇的丝绸之路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他赞美地说:“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僧人和传教士南来北往,他们的作用犹如一丝永不消失的光辉。亚洲东部、西部和南部不同族源的各种不同信仰交融在一起,这便是给当时社会所带来的直接结果”。

  龟兹王国传播佛教的悠久历史和大量的佛教遗址给国际考察队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新疆学者说:“中国皇帝得到最早的佛教器物,就是龟兹王国献给汉武帝的佛教僧侣所用的‘澡灌’。这说明早在两千年前,佛教在龟兹已广为传播"。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佛洞和佛寺遗址遭受过自然的损毁和人为的破坏。特别是近百年来,外国的盗窃者接踵而至。他们偷壁画、盗塑像、抢劫其他新发现的文物,把很珍贵的艺术品盗运国外。这种掠夺的情况,我们一路上已是屡见不鲜了。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都使我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遗憾,增添一股愤怒,并涌现让文物回归的期望。

  在库车时间虽短,但我们对这里却产生了一种留恋之情。与大漠对比之下的绿洲,显得特别珍贵可爱。热情、亲切、朴实好客的人们,既能歌善舞,又擅长音乐,这里是著名的“龟兹乐”的故乡。“龟兹乐舞”曾轰动唐代长安,还有我居住的整齐清洁的军营和舒适的军官宿舍,军营大院和门前一片高大的新疆白杨,我和同事坐在树下交谈,倾听着和风吹打着树叶沙沙作响,干燥而清洁的土地,偶尔也扬起一点微尘。这一切,虽在我离开的时候都不能与我同行,但这一切所激起的留恋之情,却将永远深留在我的脑海里。

贾学谦著. 驼铃与古船 UNESCO国际丝路考察纪实[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1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玉皇山路73-1,中国丝绸博物馆

关注我们

©2020-2021 Silk Road Week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502739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