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沙漠丝路Desert Route
类别:日志Diary
提供者:贾学谦Jia Xueqian
档案编号:
我们的车队从西安启程后,在广阔葱绿的关中平原上,沿着渭河流域铺设的平坦公路,向着驰名中外的古城咸阳方向奔驰着。我透过车窗瞭望着号称“八百里秦川”的美丽风光。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渭河横贯中部,水源丰富,灌溉条件好。渭河北侧有比较广阔而平坦的连片平原,咸阳原是著名的平原之一。据史书记载,咸阳这一名称有两种说法:一是山南称阳,水北也称阳,这里正处于九峻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二是商鞅在这里曾设置“咸亭”、“阳里”等乡亭里,秦孝公将两名合一为咸阳。
据专家沿途介绍,这里有极为丰富的秦、汉文化遗产。秦在周代只是我国西部的一个诸侯小国,最初活动在今甘肃清水县(古称秦洲)一带,后随着周平王的东迁,秦的势力逐步扩展到关中。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然后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最后至秦灭亡,共144年。咸阳当时规模十分宏伟,约有百万人口,是驰名中外的大城市。城市的中心在渭北,今咸阳市窑店一带。据记载,当时咸阳宫殿林立、金碧辉煌,滔滔渭河水穿流于咸阳都城的宫殿之间,一座宽约20米、长380步的渭水桥将渭北、渭南联在一起,整个咸阳呈现出兴旺、繁荣的景象。近年来,在这里发现了丰富的秦代文物,有秦代的陶器和大量战国时期的约15种货币,还出士了提炼炉、雁足灯等造型优美的大量铜器。应该特别提到的是,在这里还发现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的诏版,以及反映秦代丝绸织造水平的丝绸衣服,这些都生动地冉现了当时的历史。
上午10时,我们到达了咸阳北原上的茂陵。公元前206年,西汉王朝建立,在西汉王朝统治的214年中,共有11个皇帝,其中有9个就埋葬在咸阳北原上。北原自东向西为阳陵、长陵、安陵、义陵、渭陵、康陵、延陵、平陵和茂陵,绵延50千米,基本上在一条直线上,远望好像山丘隆起,显得异常雄伟,成为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汉代盛行厚葬制度,据记载,西汉皇帝陵面积一般为7顷,陵高约37米,墓室高约6米,墓室通向外面有4个门道。四门设置联剑、伏弩等暗器,以防盗墓。死者纳于梓棺,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衣。殉葬品有车、马、丝绸、金银、玉石、珠宝、米谷、兵器、镜鉴等。帝王的陵墓不仅随葬品很多,而且也有很好的防腐措施。汉陵形式均为复斗形状,上小下大,显得十分稳固。陵墓筑于陵园中心,陵园开有4门,陵旁皆立有庙宇。陵园东面留有给后妃、贵戚、亲属、功臣的陪葬区,并且迁徙了文武近臣、名门富豪于陵的周围。并在此设置县邑,直属中央管辖。
我们在陪同人员的引导下,登上了茂陵汉武帝的陵墓,这是西汉诸陵中规模最大、修建时间最长的陵墓。汉诸陵皆高约40米、方120步,唯有茂陵高约47米、方140步。现在的实测结果是高465米,顶部东西长39.5米,南北宽35.5米,冢墓边长240米。为了管理陵园,当时有5000人在此负责浇树护陵等差事,并设置了陵令、属官、寝庙令、园长、门吏等官职。当时茂陵东南营造了茂陵县城,众多的文武大臣、富豪名门定居在这里,共有277000余人,人口之多为西汉诸陵之冠。汉武帝即位的第二年(公元前139年)就开始为他营造坟墓,历时53年之久。这种生前所造的陵,叫做“寿陵”。这在当时作为一项重大事业,将全国财政收入相当部分作为这方面的开支。武帝陵墓规模之大、营造时间之长、耗费之多,均属西汉诸皇陵之首。当外国学者间其原因时,中国历史学者回答说,汉武帝在位54年,无论“文治或武功”都有很大建树,是他把西汉王朝推向了全盛时期,当然也就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汉武帝曾派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4郡,并派唐蒙出使夜郎。通过大量的工作,使西汉在西南地区先后建立了7个郡。朝鲜归附汉朝后,又设置了4个郡,使西汉建成了版图辽阔的统一国家。汉武帝在位期间,大力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发展农业生产,盐铁、铸钱由官府统一经营,由官府经营运输贸易等。他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促进了西汉与西域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
随后,我们来到了武帝陵东北侧500米处的汉代名将霍去病墓前。它属于汉武帝的陪葬墓。在武帝陵周围,有大小20多个陪葬墓,多属于功臣、将领、后妃之类的墓地,而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西汉年轻的军事将领卫青、霍去病的墓。其中,霍去病的墓已被国家列为古墓葬分类号第五号墓,其墓形与其他墓形不同,不是复斗形,而是尖锥型,象征着他在18岁时开始统帅军队,曾6次奉命出征,与匈奴征战于祁连山下,打败了匈奴,建立了巨大的功绩。墓前雕刻有各种大型石人、石马、石兽作为墓地装饰。这些都是汉武帝为表彰霍去病在祁连山抗击匈奴大捷的战功,而特别修建制作的。霍去病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年轻的军事家,他曾以卓越的智慧打败了匈奴的多次入侵,公元前119年,又与他具有甥舅关系的卫青共同打败了匈奴的主力。汉武帝因他功勋出众封他为骠骑将军和冠军侯,而且还为他修建了一座华丽的住宅。但霍去病却说:“匈奴不灭,何以为家!”这一豪言壮语千古传诵。公元前117年,霍去病病故时,年仅24岁。武帝非常惋惜,将他葬于自己的陵墓旁边,而且还为他举行了十分隆重的葬礼。据专家介绍,秦代开始已有大型石雕像,但遗存下来最早的作品却是属于西汉时期的,其中又以霍去病墓前这批石刻最有代表性。它们出于官府工匠之手,是在霍去病死后不久雕塑的,有“马踏匈奴”、“跃马”、“卧马”、“粘牛”、“伏虎”、“野猪”、“鱼”、“卧象”、“怪兽吃羊”、“人和熊”、“石人”等。雕像构思严密准确,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反映了西汉社会的富庶和国力的强大。其中,最有名的是“马踏匈奴”像,高168厘米,长190厘米,是该墓的主像。石马与真马大小相近,仰首站立,肌肉硬实,尾长拖地。马腹下仰卧一老朽,首对马咀,两颊有稍长胡须,面目挣拧,两足上曲,手持凶器,垂死挣扎。人们用这一人一马高度概括了霍去病一生抗击匈奴战争的功绩,既赞扬了霍去病的英雄形象,也反映了汉武帝时代的精神面貌,成为墓前最引人注目的纪念碑式的代表性雕刻作品。同时,它也受到了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的高度重视,各国学者对在两于年前就能有这样高水平的雕刻技艺感到十分惊讶,无不称赞,认为这是划时代的杰作。
贾学谦著. 驼铃与古船 UNESCO国际丝路考察纪实[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