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古代突厥学者

2022-11-23

主题:沙漠丝路Desert Route

类别:日志Diary

提供者:贾学谦Jia Xueqian

档案编号:

  8月16日上午,我们来到疏附县乌帕尔乡切什夏·祖拉尔旁的台地上。公元11世纪,我国维吾尔族杰出的学者、语言学家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的陵墓就在这里。陵墓土坯穹顶,朴素无华,在绿树丛环抱之中。这位古代学者深受人民的敬仰,许多伊斯兰学者都将自己喜爱的书籍及专著奉献给这一陵园,使它成为别具特色的图书馆。这里的人们把他的陵墓尊称为孜里提·毛拉姆(意为敬爱的学者陵墓)。

  当地学者介绍说,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出生在喀什地区,出身于哈拉汗王朝贵族,著作有《突厥语辞典》。公元1057年和公元1058年他曾到中亚各国;公元1072-1075年在巴格达写完《突厥文词典》,献给了巴格达国王;公元1080年他从巴格达回到喀什,成立了一个学院,并亲自任教当院长;公元1084年逝世并葬于此地。他任教的学院遗址是清水泉。国际考察队科学领队巴基斯坦学者丹尼教授问:“这个清水泉是否比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的年龄更大?“当地学者回答说:“当然,当时此地的环境是很美丽的。”又问:“喀拉汗王朝的废墟还有吗?”答:“此地也是当时皇宫用过的地方。”问:“喀拉汗王朝是信奉的佛教徒,此处是否还有佛教遗址?”答:“有佛教遗址,但没有考古发掘。”问:“《突厥辞典》的原著在哪里?”答:“大辞典的原著在土耳其。”

  马赫穆德·喀什噶里是活跃在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位著名的学者,他所研究的又是涉及很广的一个古老的命题——突厥及其语言。公元5世纪,他开始创制突厥文,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最古老的文字。1889年,在鄂尔浑河发现“厥特勒碑”和“毗伽可汗碑”后,才始为世人所知。据新、旧《唐书·突厥传》记载,前一碑文的汉文为唐玄宗撰。突厥在隋、唐时期与中国汉族在政治、经济上联系密切。

  突厥是中国的古代民族,也是活跃在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古老的民族。起先源出于“丁灵”、“铁勒”,南北朝时,铁勒原住在叫尼塞河上游,后南迁高昌的北山(今新疆的博格达山)。突厥是铁勒的一部,以狼为图腾。5世纪中叶被柔然征服,迁于金山南麓(今新疆阿尔泰山)。因金山形似战盔“兜銮”,俗称“突厥”。因而以此命名其部落,这可能就是突厥民族名称的来由。

  公元6世纪,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遣使向西魏献礼物。公元546年合并铁勒部5万户,势力增强,公元552年又大败柔然,以漠北为中心,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了突厥奴隶制政权——突厥帝国。其疆土从中国北部伸展到黑海,东至辽海(辽河上游),西濒西海(今里海),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南临阿姆河南。“可汗”为最高首领,其子弟称“特勒”,将领称“设”。汗国官制28级。突厥居住范围广布亚洲,少数也住在土耳其的欧洲和伏尔加河流域。公元582年分裂为东、西突厥,公元630年、公元659年先后统一于唐,公元680年南迁的突厥又建立后突厥,公元745年亡于回纥。突厥各部大多附于回纥,一部西迁中亚,其余部南下附唐。

  突厥的辽阔地域,以及它在历史上、语言上和伊斯兰教方面与许多民族有密切的联系,形成了突厥的诸多民族和语言。以研究语言科学为己任的马赫穆德·喀什噶里语言学家,深知语言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他对突厥语言的研究和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对东西方和各民族的交流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贾学谦著. 驼铃与古船 UNESCO国际丝路考察纪实[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1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玉皇山路73-1,中国丝绸博物馆

关注我们

©2020-2021 Silk Road Week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502739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