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秋高气爽话交流

2022-11-23

主题:沙漠丝路Desert Route

类别:日志Diary

提供者:贾学谦Jia Xueqian

档案编号:

  8月18日,我们从南疆帕米尔群山脚下的边陲古城喀什,乘飞机飞往乌鲁木齐。一路上我们从高空俯瞰了一条条连绵不断的山峦、高峰,千姿百态的冰峰、雪岭和冰川,在宽广的山体之间一系列陷落的谷地和盆地,以及镶嵌在浩瀚的沙漠和戈壁上的一块块绿洲,这构造复杂多样而又十分奇特的新疆大地,真是令人神往。走下飞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郁郁葱葱的林木和片片长满农作物的绿色田野,一阵阵凉爽的秋风迎面吹来,使人产生了一种舒适感。当我们穿行在热闹的街道时,两旁的行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我们的车队。那满街行人和排列整齐、商品琳琅满目的店铺,显示着这里的兴旺和生活的多彩。在大街游走的人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穿着艳丽服装、充分展示着自己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们,还有那些漂亮得如同洋娃娃、黑亮的眼睛满脸调皮神态的维吾尔族孩子们。

  当地陪同人员告诉我们,乌鲁木齐同全国10几个省区50多个地市建立了协作关系,还与巴基斯坦的白沙瓦结为友好城市,并同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地区及苏联、西亚等各国和地区有着广泛的经贸联系。

  乌鲁木齐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的要冲。古代为天然牧场,汉代开始移民拓荒屯垦,兴办农业;隋代开展“互市”活动,进一步带来了中原文化;唐代在这里驻军屯垦,明代曾在乌鲁木齐九家湾地区筑城;清代的公元1755年平息准噶尔叛乱,明城被战火焚毁。清政府驻军在乌鲁木齐河东修筑营垒,公元1763年又筑新城,命名迪化(意为启迪教化,有歧视少数民族的含义),公元1765年扩建新城。新疆解放后,1954年改称乌鲁木齐。

  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在沙漠线上的考察历时一个多月,行程近万千米,考察了十五座古城、近百个文物遗产点。最后来到了乌鲁木齐,在这里连续3天举行了国际学术会议,其主题为“10世纪前的丝绸之路和东西方文化交流”。除考察队员之外,又邀请了各国学者51人,中国学者25人,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官员18人,中外记者18人,中国方面的会议工作人员24人,共计134人。有50多位学者在会上发言和宣读学术论文,其内容涉及丝绸之路的各个方面。

  中国学者对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前的丝绸之路及中国与西方古典文明的早期关系进行了论述。中国蚕丝的生产早在公元前5000年就已开始,中国丝绸作为国际礼品,文献记录较早的《穆天子传》中周穆王见西王母(西方一国皇后)礼品单上已有丝绸。汉初高帝与匈奴缔结和亲之约,汉以宗室公主为单于氏(汉代匈奴称君主的正妻),其礼品中也有丝绸品。这说明在秦汉帝国之前,战国时代或更早些时候,中国同西域各国已有丝绸贸易和其他商品来往。东方的长安、洛阳和西方的罗马、亚利山大利亚等这些大城市在建立之前,丝绸之路就早已存在。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分别在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5年两次出使西域,是代表中国和西方各国的官方联系。若民间来往、商贾贸易,则不仅早于公元前2世纪的张骞时代,而且也不限于这条干线。苏联学者根据他们考古发掘的文物证明,南西伯利亚从青铜器时代就已开始与中国新疆、中亚各国有商业和文化联系。

丝绸之路的线路,也不仅是我们这次考察的张骞曾走过的干线。南北道沿青藏高原东南坡而出滇越,经印度,也是一条路;北方通过匈奴、乌孙,又是一条路。青藏高原腹地位于中国中亚、印度、巴比伦三大古文明发祥地之间,联络着中亚、西亚、南亚、中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地位。中国学者论述完后。苏联学者根据在图瓦和叶尼塞地区出土的公元6-IO世纪的中国文物,认为从中国到西伯利亚有若干条不同的贸易通道。德国学者从印度河流域发现的由佉卢文、婆罗密文、栗特文、汉文共同记载的石碑文阐述了罕萨、吉尔吉特和印度河交汇地区,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为丝绸之路宏伟交通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使今天,喀喇昆仑公路依然沿着这三条河蜿蜒。泰国学者指出,在雷姆佛和科考豪两地考古发现了中国早期的大量瓷器、中东的玻璃和釉面陶器,说明在公元9-10世纪就已经出现经东南亚的中国与中东之间的海上贸易。日本学者列举了奈良等地出土的历史文物,说明日本受丝绸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

  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古典文明关系的象征,有如多条历史的彩带,盘旋往复于一大片东西南北十分辽阔而又非常复杂的亚、欧、非相关的大陆上。由大西洋沿岸到太平洋沿岸,天然的高山峻岭,浩淌的沙漠戈壁,茫茫草原、湖泊,川流不息的大江河流和伟大的人工长城,连成一条地带,东西的古典文明、商品贸易、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在绵绵不绝地彼此交往交流着。在这道路上运送的大宗物品是中国的丝绸,故取名丝绸之路。所以,中国是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是丝路的起点,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伊朗学者以“伊朗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为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埃及学者从古“丝路”的交流论述了古代地域和世界体制与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制的形成演变。与会的荷兰学者指出,丝绸之路包括海路和陆路,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体系躯体的一种脊柱和肋骨架,而中亚腹地又是处于中心地位。美国学者的发言强调实施丝绸之路计划的主要精神是沿着这条人、货物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干线考察人类历史连续性的变化。一些文化是怎样而且为什么会完整地被保存下来,而另一些文化则消失了。法国学者称赞敦煌的《华严经》及其绘画艺术是佛教经典中重要的不朽著作。印度学者认为在丝路传奇中,佛教艺术及其思想将亚洲的大多数人民联系起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僧侣和传教士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犹如一道不消失的光辉,跨越中亚长征。

  三天的国际学术会议再次说明丝绸之路是古代人类发展进步的产物,它还曾推动过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丝绸之路的历史表明了人类在自身发展中,需要互相支持、帮助。一个相互联系、积极交流、共同发展与进步的世界,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这一积极的文化精神,应该成为人类的共识。联合国发起对古丝绸之路的综合考察研究,其目的就在于启迪当代人发展交流、积极对话、促进和平与发展。

贾学谦著. 驼铃与古船 UNESCO国际丝路考察纪实[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1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玉皇山路73-1,中国丝绸博物馆

关注我们

©2020-2021 Silk Road Week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502739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