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沙漠丝路Desert Route
类别:日志Diary
提供者:贾学谦Jia Xueqian
档案编号:
8月9日,我们在孔雀河畔迎来了第一个黎明。几声鸡鸣,催醒我起了早床。我漫步在居室宽敞的阳台上,眺望着由高、矮不等的树林、灌木、花草和农作物组成的浓密绿洲。虽是在炎热的季节,但是这里的早晨还是很舒服的。阵阵和风吹拂着脸面和身躯,感到凉爽清香,蔚蓝的天空没有一丝尘雾遮挡,虽然飘着几朵白云,但却一点也没有下雨的征兆。旭日虽然还没有露出沙海的边缘,但它的曙光却使满布沙漠和绿洲的大地变得越来越明亮。旭日唤醒了还在晨眠的人们,开始了新的一天。我怀着远方来客的一种美好激情,默默地祝愿着库尔勒!
库尔勒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首府,在西汉时,曾是渠梨国所在地,而东汉后被焉耆国所兼并。从公元3世纪末至7世纪初,焉耆国一直盛行佛教,七格星石窟是焉耆国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处石窟。法显在《佛国记》中记叙了公元400年前后,焉耆国的佛教情况是“僧亦有四千余人”,“尽行天竺法”,”出家人皆天竺书、天竺语”。七格星石窟是这里规模很大的一处唐代寺院遗址,其顶部已毁坏,墙壁大致完整,靠东南方向的明屋有大小建筑90多所,有精美的壁画和塑像。寺院有前后两大殿,殿中有塔,是土坯建筑,北面明屋后面并列有三间大殿,形式与东南明屋相同。在寺院的两处遗址曾发现不少泥朔佛头,制作精美。东南明屋发现的佛头,细眉、高鼻、面庞圆好,约为六七世纪时的遗物,具有犍陀罗风格。在印度西北部犍陀罗地方发掘的建筑和雕刻,多是希腊的艺术形式和佛教主题相结合,早现着贵霜文化的特殊风格。而贵霜文化是古代印度、伊朗、希腊文化的混合。贵霜帝国是由最初居住在中国敦煌祁连山一带而被匈奴所逼迫西迁的大月氏人建立的。北面明屋发现的佛头,面带彩绘,眉以墨笔勾勒,柳叶形,面庞方正,表现出东方艺术的特征,约为八九世纪或更晚时期的遗物。学者认为,焉耆早期的佛教艺术接近西方艺术,而后期的受了东西方艺术的感染,彼此交流、融化,丰富了焉耆的民族艺术,从而也驳斥了帝国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所散布的中国文化没有影响西域的谬论。
随后我们驱车来到库尔勒市北部的铁门关。铁门关位于扼孔雀河上游长达14千米的陡峭峡谷的出口处,是古代进出塔里木盆地的重要孔道。晋代在此设关,因其险固,故称“铁门关”。峡谷也因此称“铁关谷",现在人们通称为哈满沟。这里峭壁千仍,地势十分险要。唐代诗人岑参为铁门关楼题诗“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描绘出了这段古丝绸之路的艰险。关旁绝壁上刻有隶书“襟山带河”四个大字。铁门关附近有一座公主峰,山上有两座坟墓,流传着古代焉耆国公主左赫拉和宰相的儿子塔依尔,为自由和爱情殉身的故事。公元87年,班超为平定焉耆贵族的叛乱,曾用引蛇出洞之计在铁门关峡谷中与焉耆军队展开激战,结果班超全歼焉耆军,平定了焉耆贵族的叛乱,确保了中央政府权力的施行,使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畅通无阻。
贾学谦著. 驼铃与古船 UNESCO国际丝路考察纪实[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