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玄奘译经处

2022-11-23

主题:沙漠丝路Desert Route

类别:日志Diary

提供者:贾学谦Jia Xueqian

档案编号:

  7月22日下午,我们驱车来到西安城南4千米处的大慈恩寺和大雁塔,一寺一塔与城北唐代大明宫遗址遥相对峙,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地学者介绍说,据记载,慈恩寺创建于隋代,原名无漏寺。是公元647年,唐高宗李治为太子时,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建造的,故以“慈恩”为寺名。当年寺院的规模很大,有13个院落,1897间房子,著名画家画了许多壁画,将寺院装饰得极为华丽。慈恩寺建成不久,唐僧玄奘就由弘富迁来东院“译场”译经。

  玄奘从公元627年自长安出发,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在国外的17年间都到过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的110个古邦国,几乎沿着印度的三角形国土走了一圈。玄奘带回佛经657部,并为了翻译这些佛经不拘一格地选择人才,到处招贤纳士。一位朝廷高官的儿子窥基懂得多种语言,玄奘请他参加译经,窥基向玄奘提出三个条件:一是要允许他喝酒,玄奘答应了;二是要允许他吃肉,玄奘也答应了;三是要允许他带老婆,玄奘听了一愣,但思考片刻后,为了译经对这条也勉强同意了。后来窥基成了玄奘的重要帮手。玄奘把朝鲜的王子圆测也请来帮他译经。当时有几百名学者僧人协助玄奘译经。玄奘19年的译经生活多半是在慈恩寺度过的,他的译作达74部,共1335卷。此外,他在这里给中国佛教创立了一大宗派——慈恩宗。玄奘是古代世界史上屈指可数的大旅行家,为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印度学者辛格说:“在全人类的文化史中,玄奘是一个伟大的翻译家。只有伟大的中国才能诞牛出这么伟大的翻译家。他的译作,是印中两大民族的共同遗产”。

  大雁塔是唐高宗李治在公元652年,为了放置玄奘由印度取回的佛经、佛像而建造的。塔初建时只有5层,砖表土心,后因草木丛生,逐渐朽坏,重修时又增为10层。后来唐代女皇武则天(公元701年—704年)和当时的王公贵族施钱重修改建为7层,外为方形,立在一座宽约45米,高约4米的台基上。大雁塔现高64米,共7层,底层每边各长25米,逐层缩小,呈方形锥体,比例适度、造型简洁、古朴大方,每层四面各有砖砌拱门一个。塔内亦呈方形,有扶梯盘旋而上,可凭栏远眺,气势雄伟,是古代楼阁式建筑,也是一座巍峨庄严的佛教艺术佳作。今天我和国际考察队的所有成员鱼贯而上,走完了251个台阶,到达了最高层。向远处望去,辽阔的田园、起伏的远山,新兴的高楼大厦繁荣的市容,犹如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令人不由得赞叹不已。印度学者对这里的一切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显得十分活跃,他看得很仔细,并很轻松地登上了塔的最高层,还询问了一些玄奘译经的细节。澳大利亚泰勒夫人,对塔的上下前后仔细观察后自言自语地说:“塔的造型不是大雁式的。”她的丈夫泰勒耸了一下肩膀,满面笑容地说:“雁塔的名称可能与佛教有联系。”当地学者插话说:“雁塔的名称,传说是根据佛经故事中的释迦牟尼曾化身为鸽救生而来,鸽为鸟类,而唐朝尚雁,凡言鸟常以雁代之,故塔名为雁塔;另一说法是,塔初建成时,常有雁来,因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一位菩萨化身为雁,舍身葬千塔中,故名为雁塔。”不知是谁幽默地说了一句“希望爱情专一的大雁常来这里做客”,引起了一阵轻松的笑声。这是我们在古都西安的最后一个考察点,明天我们将要启程远征了。

贾学谦著. 驼铃与古船 UNESCO国际丝路考察纪实[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1


相似文献
更多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玉皇山路73-1,中国丝绸博物馆

关注我们

©2020-2021 Silk Road Week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502739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