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沙漠丝路Desert Route
类别:日志Diary
提供者:贾学谦Jia Xueqian
档案编号:
7月30日,接近中午时分,我们的车队穿行于嘉峪关市。我们看到市内一排排新起的楼房,宽阔整洁的马路纵横交错,多姿的国槐和成排的杨柳夹道成阴,街心花园百花争艳。这幅画卷展现在茫茫戈壁沙漠之中,这片充满生机的绿洲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正在为华夏大地的现代文明创造着比过去更加辉煌的奇迹。
过了市区不久,我们来到了举世闻名的嘉峪关。从辽阔的戈壁荒漠拔地而起的宏伟壮观的边塞雄关,显得特别耀眼夺目,几乎在场的每个人都被惊呆了。考察队员以不同的语言,用“伟大”、“了不起”、“奇迹”、“辉煌”、“独特”、“不可思议”等字眼表达着赞美之情。大家怀着高度的热情开始了对嘉峪关的考察。许多专家学者顶着烈日,一鼓作气攀上了高9米的城墙顶部。
我们站在城墙顶部,向四周望去,这里地势十分险要,自然景色丰富多彩,高山、戈壁、沙漠等景观奇特。南望祁连山,海拔4000-5000米,雪峰冰川绵延个断,在夏日的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明亮。北有黑山,石壁嶙峋,如铸铜色。还有望不到边的荒漠戈壁。在两山对峙中间有15千米的开阔地带,嘉峪关就建在这一峡谷地带中间的嘉峪山西麓。嘉峪关城南北各有15华里的长城,成为关城的两条臂膀。南面一段长城伸到祁连山脚下的讨赖河岸边,河岸80多米深,第一墩筑于河崖边缘,很险要;北面一段长城沿嘉峪关山岗爬上黑山山顶。关城居中,好像一个巨人在阅尽沧桑的变迁。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一个重要关隘,由内城、瓮城、罗城、外城组成,西宽东窄,平面呈梯形。内城城墙为黄土夯筑,墙基厚6.6米,墙高9米,顶部宽2米多,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头垛林立,砖砌垛墙高1.7米,便于弓箭手杀伤敌人。东西城垣各开一门,砖砌方形台基,其上部修建有两座楼阁,东为“光化楼”,西为“柔远楼”,3层3檐木结构,高17米,为军事指挥员了解敌情、指挥军队进退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城墙上辟有1米多宽的雨道,可以在城上巡视防守。城四隅各有一座雨楼,上有垛墙、瞭望孔,以备观察敌情。南北城墙居中有1座敌楼,1层3间,用于驻兵、存放兵器。东西两门外均有瓮城回护。西瓮城外筑有一道罗城,全用砖砌,呈凸字形,高矮阔厚与内城相同,中间劈一门为关城正门,门额刻有“嘉峪关”3个大字。清代左宗棠驻节肃州时题书的“天下第一关”匾额也悬于关楼上。清代肃州总兵李廷臣题书的“天下雄关”碑也放置关城西门外160米处。
考察队还在长城的遗址中看到一些倒塌的烽火台。中国学者介绍说,这些无声的土堆曾是2000年以前重要的通讯工具,这在当时也是最先进的通讯方式了。烽火台每隔2500米、5000米设1座,有了敌情,士兵们就把已捆好的一把把柴草点燃,升到3-5丈高的杆上,它冒出的浓烟火光,不论白天晚上,在二三里远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另一个烽火台看到后,马上点燃自己的烽火,向下一个烽火台报警。这种办法可日传千里。据学者估算,从敦煌到长安2000多千米,报警的讯息约两三天就可以到达,比现在的汽车还要快。
我们还考察了嘉峪关东北戈壁上的古墓群。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已对8座古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在6座古墓中出土了600多幅属于魏晋时代(公元220-420年)的砖画,主要是描绘耕田、扬场、采桑、放牧、狩猎等河西走廊的田园景象。这些画的色泽如新,保存完好。
我们完成了对嘉峪关的考察,中外学者漫步在长城脚下的戈壁滩上,仍然在自由地评论着、交流着,气氛显得十分活跃,似乎他们忘记了酷暑、烈日和疲劳,不停地相互问答。
长城这个名称,各朝代叫法不同,秦朝称长城,汉代叫塞垣,明代叫边墙。从汉武帝时代,开始修从甘肃永登至新疆罗布泊的长城和亭障,最早修筑的是从永登附近至酒泉段。公元前108年修筑酒泉至玉门段,公元前101年修筑敦煌至罗布泊段的亭障。东汉、西晋、北魏、北齐都曾以很大力量增筑和完善,隋、唐两代也对一些地段有所增缮。到了明王朝,在“高筑墙、广积粮”,“非深沟、高垒、内储外备,不能为安”的思想指导下,筑城之风盛行。明朝以巨大的财力、人力修筑了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边墙,即万里长城。
嘉峪关长城是古代的一个伟大的军事工程,表现了古代军事家的卓越智慧、才能和战略眼光,修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军事上防御的需要。在当时没有坦克、大炮、飞机等现代化武器的条件下,主要依靠骑兵进攻的匈奴,要攻陷这高大、坚固和防御严密的长城是很难的。有了长城就可以驱匈奴于大漠之外,而汉军则可以养精蓄锐,以逸待劳,第一线的兵力可以减少,就地屯田生产,解决军需供给。古人们看出了修筑长城的巨大好处,所以各朝各代都非常重视长城的修筑和完善。这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东西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有重要意义。虽然明代海上交通还有较大发展,从公元1405年至1426年郑和一连7次下西洋,说明明代船舶建造及航海事业已很发达。但是,明朝并没有放松对陆地丝绸之路的重视。
来自丹麦的专家索伦森激动地说:“攀登上长城,站在嘉峪关上我感到了一种巨大的力量,感到了辉煌的古代文化的存在,感到了中国人的卓越智慧”。
我怀着激动而惜别的心情留诗一首:
长城似龙腾万里,
穿山越漠过戈壁。
雄关烽燧壮神威,
千里征人驻马蹄。
我们继续乘车赶路去敦煌。我们的车队奔驰着,铺设在荒漠戈壁上的宽阔而平坦的公路像一条宽长的黑色带子,延伸着长得看不到尽头。几个小时过去了。天色渐渐暗淡,夕阳已缓慢地落入沙海,太阳的余晖也逐渐从天边消失,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沙漠戈壁上的黄昏。大地显得那么空旷而寂静,只回荡着我们浩浩荡荡车队发出的轰隆声。夜幕巳经降临,漫天的星斗闪烁着格外的光亮。所有的车灯都已打开,车队像一条火龙飞驰在夜色的原野上。不久,我们终于到了向往已久的敦煌。德国学者拉斯曼深清地说:”来这里是我多年的愿望,今天实现了,我要感谢中国。”大家期待着明天新的考察。
贾学谦著. 驼铃与古船 UNESCO国际丝路考察纪实[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