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火焰山下的“桃花源”

2022-11-23

主题:沙漠丝路Desert Route

类别:日志Diary

提供者:贾学谦Jia Xueqian

档案编号:

  吐鲁番是“丝路”上的一个风光美好的古城,也是我国第一座葡萄城。8月5日-8日,我们在吐鲁番考察时经常穿行在宽阔整洁的街道上。公路两侧形成了连绵不断、郁郁葱葱的绿色林带,这些林木有些是刺槐、垂柳、桑树,也有些是沙枣和高大挺拔的新疆杨,枝繁叶茂整齐壮观。在这布满绿色的古城中,数量最多、面积最大、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星罗棋布的葡萄。绿色的葡萄藤构成的葡萄浓荫,在大街小巷的庭院中处处都可以看到。那成熟欲滴的葡萄虽悬在人触手可及的头顶,却没有发现人们去偷摘、去故意伤害它。在市内距宾馆不远的地方,还有一条长两千米、宽20米的葡萄街。绿色的藤蔓爬上横跨街道的用钢铁制作的葡萄架上,形成了一个绿色的长廊,每次从这里经过时总希望司机把车速减漫,使我有机会观赏那密密麻麻倒悬着的串串五颜六色的葡萄。

  绿色的葡萄藤已构成了城市绿化的主体色。在吐鲁番绿洲也是这样,人们把吐鲁番称为葡萄王国,它占全疆葡萄产量的一半。在新疆流传着一个顺口溜:“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车的姑娘一枝花”,说明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何等重要了。而葡萄沟又是吐鲁番葡萄业的“明珠”。我们到达吐鲁番的第二天,就去了葡萄沟。

  葡萄沟在吐鲁番市东北方向,距市区只有10多于米,我们的车队约半个小时就到达了那里。陪同人员介绍说,葡萄沟在横断火焰山的西部,南北长约8千米,东西最宽处约两千米。沟谷的地貌是数千年来由于火焰山的隆起、地层断裂、河水切割而形成的。

  我们一进葡萄沟,就产生了一种阴凉柔和的感觉,沟外火一样的炽热立刻消失了。我们漫步在葡萄架下,仔细观察那成熟欲滴的紫色、浅绿色、粉红色、深翠色等各种颜色的葡萄,虽然它们让人们产生了某种欲望,但谁都不会去采摘它们。当地的主人说,这里有耕地400公顷,其中葡萄的种植面积就有220公顷,真是名副其实的葡萄沟。我们还看到沟谷和坡地上栽种着许多林木,有桃、杏、梨、石榴、苹果、核桃、无花果等果树,以及榆、杨、柳、桑槐等多种树木。在葡萄沟还种有各种西瓜、甜果以及多种花木。人们称这里既是“百果园”,也是“百花园”,我想都不为过。沟谷里纵横交错的溪流,引取天山雪水的“人民渠”川流不息和多处的泉滴,它们不仅保证了灌溉的水源,而且也给沟谷增添了无限的诗清画意。我们看到爬在峭壁上的野葡萄藤蔓使沙石的崖壁变成了绿色的岩壁,拨开藤蔓可见涓涓泉水从崖壁裂缝中渗出,流进崖下的大小池塘。附近有一处佛洞遗迹,窟内的壁画虽已完全脱落,但可以看出这里曾是脱离世俗的僧人们修身养性之地。这块美丽而宁静的沟谷被当地人称之为火焰山下的“桃花源”,并吸引着大量的中外宾客,从而也使葡萄沟名扬世界。还使我们这些疆外的来宾感到新奇的是这里的“荫房”,在山坡上宽敞的开阔地上,高处或房顶上都可以看到一座座四壁布满通风孔的土坯建筑物,那就是利用热风晾制葡萄干的“荫房”。每座荫房里有一根根带有许多短木把的木柱子,在柱子上挂满了新鲜的葡萄,它不靠太阳的直射,而是在荫房里晾干,成为人们所喜爱的绿珍珠似的葡萄干。

  随后,国际考察队应主人之邀,来到了一个宽敞的葡萄架下,在摆满了各种新鲜瓜果的周围,大家席地而坐,品尝着鲜果的香甜,宾主进行了热情的交流,问答都较简明。比较集中的问题是葡萄的种植条件和历史,当地的学者和葡萄沟的主人都作了使客人满意的回答。

  吐鲁番的地理条件很利于葡萄的种植。吐鲁番盆地气候十分干燥,无霜期长达268-304天,阳光极为充足,日照时间长,光合作用强烈。葡萄成熟期正是炎热高温干燥天气的高潮,十分有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加之这里有稳定的水源,使葡萄产量占全新疆的一半。除了这里独特的自然条件之外,吐鲁番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从地中海周围到西亚、中亚广大地区,种植葡萄的历史悠久,优良品种和种植的新技术不断出现。通过“丝路”上的商旅、使节的频繁交往,也给吐鲁番种植葡萄带来有用的信息,使他们得益于西亚、中亚广大地区的影响和帮助。

  在考古资料中,见到新疆的葡萄距今已有2000年历史。在民丰县北,是汉代精绝国的故地,在一处遗址的发掘中就见到了干枯的葡萄。在一座汉代墓葬中,随葬物中有精致的毛织物,其花纹图案上就有满地铺展的一串串葡萄。《魏书·高昌传》是最早提到吐鲁番种植葡萄的,说高昌多“葡萄酒”。历史文献的记载总是要晚于实际生活的。在晋王朝时期,吐鲁番大地上的葡萄园已是人们财富的象征。

  据记载,葡萄栽培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在第三纪沉积物中,就发现过葡萄叶、茎的碎片和种的化石形。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象形文字,在埃及第四王朝、第十七王朝及十八王朝的象形文字中就有葡萄和酿酒的形象。荷马时代(公元前11世纪至9世纪),葡萄酒是希腊人经常买卖的商品,这说明葡萄种植的历史之久、分布之广。

  最后,我们在维族姑娘歌舞声中结束了交流活动,在欢声笑语中,我们告别了火焰山下的“桃花源”——美丽的葡萄沟。

贾学谦著. 驼铃与古船 UNESCO国际丝路考察纪实[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1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玉皇山路73-1,中国丝绸博物馆

关注我们

©2020-2021 Silk Road Week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502739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