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丝路上的名城高昌

2022-11-23

主题:沙漠丝路Desert Route

类别:日志Diary

提供者:贾学谦Jia Xueqian

档案编号:

  8月5日,我们怀着对古代西域文明的向往之情、怀着对古丝绸之路探索的愿望,踏上了“丝路”的必经之地吐鲁番大地,来到了被大沙漠和戈壁包围着的一片绿洲吐鲁番市。我们从哈密至吐鲁番沿路所见到的这里独特的地貌,十分引人注目。大漠中的一条条沙垄,一片片的沙地,遍地的风蚀坑槽、戈壁,坎珂不平的地表,四周高山环绕,火焰山自东而西横贯盆地中部,极目望去是一片辽阔而干燥的大盆地。地方陪同人员说,盆地面积有近70000平方千米,是全国地势最低凹处。据统计,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积有4050平方千米,占8.1%;低千海平面100米以下的面积有2085平方千米,占4.1%;最低处低于海平面以下161米,仅次于海平面以下392米的约旦死海,居世界第二低地。新疆学者说,这里在距今亿万年前曾是一片茫茫大海,因受到古生代晚期地壳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地层发生褶皱、变质和断裂等不同形式的运动,吐鲁番的地貌就是在这种运动中形成的。

  来自民主德国的年轻漂亮的女学者拉斯克曼热得满脸通红地说:“这里的气温不能只说一个‘热’字,而要用烧灼来表述。”近旁的几位学者以赞同的神色微笑着。新疆的陪同人员说,这里的气候特别干燥、酷热,夏季平均气温在38℃以上,而沙地上地表光裸,烈日高照,气温多在70℃以上,曾在一处地上测到82.3℃。刚到这里的人,都会感到热风烧灼,热得有点难熬。但是,由于这里的湿度较低,虽热而不闷。加之昼夜温差很大,一般相差20℃左右,所以早晚较清凉宜人。这里虽然于燥,但也有良好的水源,主要依赖于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的冰雪融水和夏季的暴雨,这是盆地河流的主要水源,也是补给盆地地下水的主要来源。冬春水量很少,靠坎儿井蓄水(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5000千米)和小型水库供水,这就为肥沃的绿洲提供了存在、发展的条件,从而也使人类长期在这里繁衍生息、牛存发展成为了可能。

  吐鲁番古称姑师,汉代为车师前国。古代这里有个高昌国,其都城就是高昌古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名城,是古代西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还是重要的商业都会。从公元前1世纪西汉时期的高昌壁到公元13世纪宋代的高昌回鹘王国,经历了历代王朝的沿用营造,使高昌城的规模不断发展扩大,一直存在发展了1400年,并未毁于公元14世纪元代时期的战火之中。至今还完好地矗立在火焰山下,是丝路中道上保存最好的古城。

  高昌古城坐落在距吐鲁番市东南46千米的火焰山所在地附近。当我们漫步在高昌古城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片饱经风霜的残垣断壁和没足的黄土。高昌古城城郭高耸,护城河道的残迹犹存,城垣保存基本完好,它分内城、外城、宫城三重。外城呈正方形,墙厚12米,墙高11.5米,周长5.4千米。新疆考古学者介绍说,城墙每面有两个城门,名为“玄德门”、“金福门”、“建阳门”、“武城门”等。内城居外城正中,西南两面城墙大部分保存完好,周长约3千米。当时城内佛教寺院、景教教堂、闪教胡祠等各种宗教共存并立,街道两旁商铺、作坊栉比,东来西往的使节、贩客不断,骆驼、马车、牛车穿行古城之中,亚洲、欧洲各地的特色名产在这理集散,城市的繁荣景象便可想而知了。我们所看到的宫城为长方形,居城北部,这里至今尚存多座3.4米高的土台,是当时高昌王国宫廷所在地。今天,我们面对着这片规模巨大十分珍贵的古城遗存,思考着它历史上的繁华和对西域古代文明的贡献。我目视着这里的每一堵墙垣、每一条古老的街道和每一个土台子,它们都保留着丰富的历史记忆,都刻印着逝去岁月的痕迹。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许多激动人心的事情。

  地处“丝路”要冲的高昌,商税是经济收益的关键。由于“丝路”上转运商品的种类多、数量大,所以商税的收入非常可观。当地学者说,据唐朝时期的记录,高昌等地的商税收入足以供应西域地区的军事费用和行政费用的需要。这对维持“丝路”交通的正常运转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在高昌还听到一个让人称道的故事。公元630年,玄奘西行求佛法,行至伊吾(哈密),被高昌的国王麴文泰得知,立即派人迎接。在玄奘到高昌的当夜,麴文泰及妻、子亲自与随侍秉烛迎候,接入王宫后院。国王离去,王妃与数十侍女又进来礼拜。第二天,玄奘还未起床,麴文泰又率领王妃等前去问安。此后,让玄奘住在王宫旁侧的佛寺中,几天后,玄奘要求继续西行,国王坚持挽留,否则,将把玄奘送回大唐。玄奘以绝食表示坚决西行,麴文泰见玄奘决心已定,便提出两个条件:一是希望行前在高昌讲经一个月;二是从印度回来后,在高昌住三年。玄奘答应他的条件,便在高昌讲经,每次讲经都由国王亲自手持香炉前来导引,玄奘就座,国王跪下,其恭敬之态传遍了高昌。玄奘离开高昌继续西行时,麴文泰国王为玄奘准备了棉衣、手套、靴、袜及法衣30套,黄金100两、银钱3万、绢500匹,可供玄奘20年资用,还准备了24封书信给沿途的24个小王国,每封书信附一匹大绫,作为信物。这些使玄奘十分感动,期待印度归来重见。但当玄奘回来时,麴文泰已不在人世了,高昌王国已成为唐朝的西洲。但由此可见,丝路上的佛教已十分盛行。

  高昌古城的奠基者和最初的建设者是西汉时期的士兵。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刘彻命令大将军李广利率兵远征大宛(中亚古国)。大军从河西走廊出发,经过长期的戈壁行军,伤病不少。行军至吐鲁番盆地,看到源自天山的木头沟水,穿过火焰山的胜金口峡谷向大沙漠流去,李广利想如果利用这条河水垦辟土地,屯种粮食,既可补给军用,又可作为远程大军的中转站,便于与汉朝联系。于是决定把伤员集中起来,屯住此地,不久便在木头沟畔筑起一座小城。登城远眺,山峦村寨,沿河两岸,绿树成荫,五谷瓜果飘香四溢,“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取个吉利,屯驻士兵的壁垒就被称为“高昌壁”。屯垦部队的最高指挥机关——戊己校尉府,就设在高昌。经过一千多年的建设,就成为后来的丝路上的名城——高昌古城。

  今天这一切虽然已消逝在历史的烟云之中,但是,我们通过古城的遗存,还是寻觅到了历史的烙印和信息。怀若一种满足感,我们结束了考察,告别了高昌古城。

贾学谦著. 驼铃与古船 UNESCO国际丝路考察纪实[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1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玉皇山路73-1,中国丝绸博物馆

关注我们

©2020-2021 Silk Road Week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502739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