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西域的井渠

2022-11-23

主题:沙漠丝路Desert Route

类别:日志Diary

提供者:贾学谦Jia Xueqian

档案编号:

  8月6日下午6时,我们乘车来到了位于吐鲁番市西北郊12千米的“五道林”林带。这里正处于著名的“三十里风区”内,号称“风库”,春秋季节狂风之大,往往达到12级以上,它严重威胁着市郊大片绿洲沃土。现在的五道林带是1964年当地政府组织群众治沙造林的成果。林长3800米,宽23米,采取林渠结合、多道配置、独具一格的措施。林内并排开出五道渠,渠两侧内坡上栽种着青杨、白杨、沙枣、桑树等共5道10行。五道林因此而得名,这片林带对抵御沙害、风灾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前来观赏。在这广大而干燥的荒漠戈壁之中,这条绿色的林带显得特别的珍贵而令人喜爱。以它特有的绿色、凉爽、清香来迎接每一位客人,并给他们以舒适愉快。我仰望着高大的新疆白杨树,枝头上洒满了西下的阳光,枝叶繁茂的绿色林带显得更加生机盎然。

  这里除了林带外,还有著名的坎儿井。人们称坎儿井是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列的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它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大名胜。

  在极端干燥的沙漠戈壁中,水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水,人类就无法生存。古人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自天山、博格达山、喀拉乌成山上急流而下的水流,出山后很快就消失了。不能流到人类生活、生产所需要的地带,它们大部分渗透在戈壁砾石之中,转化为地下的潜流。古人为取得这些水源,保护这些珍贵水源不被砾石吸收,就利用山和地形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其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地形低凹,从高山到盆地地势有高有低,每隔二三十米掏挖一口竖井,彼此之间掏挖成暗渠相通,地势最高的竖井可达六七十米,而到出水口的附近,竖井就差不多接近地面了。坎儿井可以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水流稳定,一年到头,使清澈、洁净的地下水源源不断地流出地面,汇成一个储水涝坝,再通过条条小渠进入千家万户,流到果园和农田。吐鲁番的坎儿井有近千条,全长约5000千米。

  我们在“五道林”绿色林带附近的戈壁滩上,实地考察了坎儿井。这里的坎儿井离地面已经很浅了,缓缓的流水已清澈可见,也可以听到潺潺的水声。而在地面上还可以看到一道道密密麻麻有如直线般延伸至远方的簇簇土堆,是坎儿井的竖井门。在井口的前方总有郁郁葱葱的一片绿洲,地面水渠的流水显得清澈而凉爽。

  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就已出现了坎儿井。《史记·河渠书》曾记述:“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今陕西澄城县)引洛水至商颜山下(今陕西大荔县北)。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井下相通行水。”考古工作者在这些地区也找到了当年的竖井,说明《史记·河渠书》的记载是可靠的史实,而且也说明新疆坎儿井的技术得之于中原地区的井渠。

  我们也听到了一个流传很广的关于坎儿井起源的故事。一位青年牧人驱赶着羊群,在戈壁上跋涉,寻找着水草。终于,在地势较低凹的地方发现了一片葱绿的草地,但却不见任何水源。这位青年牧人知道,没有水是不会有草的。他决定在草地上掏挖。挖至二三米深以后,戈壁砾石中突然喷出一股清澈甘甜的泉水。智慧的吐鲁番人根据这个经验,挖井取水,并在井间凿通了暗渠。从此,一道道坎儿井就在吐鲁番盆地生根、开花。这个故事说明了劳动人民找水的经验、方法。在外来井渠技术的影响下,劳动人民创造出了有自身地区特点的坎儿井。

  在学者中还有一个论点,认为新疆的坎儿井受益于西邻的影响。据说,公元前500年,伊朗就已使用了坎儿井。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交流,这一技术成果传播到周闱地区,如伊拉克、土耳其、阿富汗、巴基斯坦、苏联一些国家。但是,伊朗称坎儿井为“昆那特”,伊拉克也用这个词。而苏联、中亚、巴基斯坦、阿富汁及新疆却都称“坎儿井”,不称“昆那特”。如果都得之于“昆那特”,为什么不统称为“昆那特”呢?这个语言现象对这-论点提出了质疑。

  苏联的水利专家A.H.库宁比较了解新疆的坎儿井,他认为新疆的坎儿井在建造和采用的技术方面,与中亚和伊朗有不同的特点。他证明了新疆的坎儿井在很久以前的古代就有发展,而且没有采用中亚和中东地区坎儿井经营的传统方法。

  坎儿井的起源虽然还是一个要继续探讨的问题,但作为劳动人民的一个光辉创举、古代文明的一个历史见证,坎儿井本身也是值得我们认真认识和了解的。

贾学谦著. 驼铃与古船 UNESCO国际丝路考察纪实[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1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玉皇山路73-1,中国丝绸博物馆

关注我们

©2020-2021 Silk Road Week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502739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