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爪哇岛上给中国海神庙上香

2022-12-03

主题:海上丝路Maritime Route

类别:日志Diary

提供者:李希光Li Xiguang

档案编号:

  1月9日上午10时,“和平方舟”抵达东爪哇岛的首府苏腊巴亚。苏腊巴亚被当地人称其为鲨鱼岛,位于爪哇岛的最东头,距著名的巴厘岛约130公里。早在中世纪,中国的商船就到过这儿,元朝皇帝忽必烈的船队也曾远征到过这一带海域。明代史籍称苏腊巴亚为苏儿马尼,今天当地华人称其为泗水。从1965年中国和印尼断交至今,我恐怕是中国大地的第一位来过此岛的记者。

  3位漂亮、可爱的印尼姑娘骑在大象背上,在码头上欢迎我们。当地艺术家还在码头上为我们表演了爪哇岛13世纪的传统舞蹈《公主与王子》。印尼学者拉宾指着女演员中一位楚楚动人的姑娘对我说:“这是一位中国人的后裔。”

  10日上午,“丝绸之路沿线港口城市国际研讨会”在苏腊巴亚开幕。印尼教育与文化部长哈桑在致词中一开始就赞扬中国人的贡献:“中国唐代著名旅行家义净和尚从印度回国途中,曾在苏门答腊停留,寻求佛教知识,义净在印尼著书4年,然后回到广州。从广州他又带来4位僧人到这儿继续研修佛经。”

  在研讨会上,我结识了一位名叫艾地的印尼海军退役军官,他姓林,是中国人的后裔。他目前开办一家海上旅行社,并拥有一家旅馆和一条海上游轮。艾地见到我这位中国记者十分高兴,他说他要悄悄地为我安排一次特别考察项目,去一个海滨小镇看一座中国人的海神庙。

  第二天一早,艾地亲自开车来旅馆接我,车上还坐有一位印尼人。艾地介绍说,这位是苏腊巴亚市旅游局长兼警察局长,也是他的好朋友。我开玩笑地说:“好,有警察局长亲自陪同,我就感到安全了。”

  汽车开进一个名叫格里西克(中国史书称其为“新村”)的海滨古城。接着驶进一条破旧的小巷子,巷子尽头,我惊喜地看到了一处金璧辉煌的天后宫。天后宫内由一户来自福建的华人看守,庙堂里摆有4张供桌,桌上点燃着香火,供奉着妈祖神像。

  天后俗称妈祖,她是华人社会中的海神,本姓林名默,又称默娘。“妈祖”最早是福建泉州及闽南一带对“天上圣母”的俗称。泉州民间对女性神像都称“妈”,如“观音妈”,甚至对于行使神职的巫女,也称“圣妈”。并且对于这些神和巫,无论其婚否,不论其形象是年高或年轻的女性,都一概称为“妈”。再说,妈祖林默娘在世时也行巫女之事,更是名副其实的“妈”了。至于“祖”字,泉州民间对于至尊神的称呼,则加一个“祖”字。如佛教至尊的释加如来,就称为“佛祖”;道教至尊的玉皇大帝,就称为“天公祖"。妈祖形象是一幅皇后打扮,人们认为她也是至尊的女神,所以就称其为妈祖。由于妈祖终身是姑娘身,所以民间又称她“妈祖姑"、“妈祖娘"。妈祖有两位副神,一位是“千里眼”,一位是“顺风耳”。因此,妈祖就像天上的北斗星,在18—19世纪的移民过程中,成为华人最常供奉的神祗。

  两位淘气的小男孩在供桌前玩耍,我为这俩位中国人的后代在他们祖先的供桌前拍了几张照片。他们的母亲和祖母在一旁连连让他们用中文冲我喊“谢谢,谢谢”。

  中午,我来到最早来印尼传播伊斯兰教的“三圣人”墓地。墓地前坐着一位头披洁白穆斯林头巾的老太太,她每天都来这儿清扫墓地。石棺旁堆有高高一棵各个时代不同版本的《可兰经》。墓地的后面有两座印度教寺庙和几十块刻有梵文的13世纪的石刻。我读不懂石刻上的文字,但我知道,14世纪以后爪哇岛上的印度教徒们逐渐皈依了伊斯兰教。

  下午,艾地又带着我冒雨爬上了一座长满了美丽青竹的小山,山顶有一座清真寺。这座清真寺也受到了印度教的影响。清真寺有13世纪残留下来的印度教寺庙大门,门口立有一对“石蛇”,这是印度教的象征。

  从“新村”这座古镇的文化遗址不难看出,爪哇岛在历史上受到过多种文化和宗教的影响。据艾地介绍,今天的印尼主要由爪哇人、马来人组成。华人虽然只占5%,但却掌握着印尼90%的财富。印尼首富是一位姓林的华人,他1990年秘密访问中国时曾受到邓小平的接见。


找回中国昨日辉煌 李希光著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6.10


相似文献
更多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玉皇山路73-1,中国丝绸博物馆

关注我们

©2020-2021 Silk Road Week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502739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