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海上丝路Maritime Route
类别:日志Diary
提供者:李希光Li Xiguang
档案编号:
离开普济岛,我们朝着东南航向,顺着马六甲海峡的北部海域,沿马来西亚海岸线航行。从普济岛到巴生港的海上航线只有340海里,白天航行时间只需6个小时。
这个季节马六甲海峡正刮着东北季风,当地气温只有29度,但是由于我们的航行接近赤道附近,所以风力虽小,可湿度很高。
马来西亚的海岸线低缓,海滨边缘地带长着茂密的芒果树。当天下午4时,当考察船刚从布坦群岛西三海里处驶过时,海面上突然跃出了两条巨大的鲸鱼,鲸鱼尾部紧随在考察船后嬉戏跳跃了好长一会儿才离开。
1991年1月2日上午,“和平方舟”抵达巴生港,马来西亚政府找了几个身穿马来族传统服装的男女青年在码头上为考察队表演节目。马来姑娘们的舞姿优美动人,而那几个嘴巴上留着小胡子的马来男人们看上去却显得有些愚笨。
今天的马来西亚,马来人和华人几乎各占一半,少数民族为泰米尔人。马来人为当地的土著人,而华人在这里落户也至少有500年了。早在15世纪,马来半岛吸引了许多华人前来岛上谋生和定居。马六甲、槟城与新加坡成为马来半岛华人聚居最多的地方。
19世纪当地华人的秘密社团与中国大陆的青红帮组织了许多的中国劳工来马来西亚开发锌矿。滨城就是19世纪中叶由中国的秘密社团建立的。后来的英国殖民者在这儿建立了总督府。1942年,日本人入侵马来西亚,半岛上的英国人和印度人都投降了。日本人打着“把马来人从殖民者手中解放出来”的幌子,训练马来人担任公职取代英国人。只剩下华人组织武装力量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结果包括郁达夫在内的成千上万的华人在东南亚诸岛惨遭日本人杀害。
考察队中一位专门研究马来西亚现代史的日本学者说,二次大战中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完全是由华人组成的马来西亚共产党的武装。后来西方曾报道说,中共和前苏共曾给马共供应过武器,但至今没有发现任何这方面的证据。1990年,马来西亚共产党领导人投降后,他们透露,他们的武器完全是自己的兵工厂制造的,有两个战后留在那里的日本技术人员帮助工作。
这位日本学者说,马来人的民族自尊心极强,他们在各方面都极力表现其文化、信仰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之上。虽系土著出身,但在独立后的短短几十年里,创造了一种与华人文化的马来文化。马来人输入伊斯兰教为国教,男人穿印度服装,女人戴阿拉伯服饰,饮食上吃巴基斯坦饭菜,文字上采用罗马字母,制造了一种半土半洋的马来文。为了削弱根深蒂固的华人文化在上层社会的影响,马来西亚政府规定,任何人要在政府谋职,必须会讲马来语。但是经过几百年的艰苦奋斗,华人在马来西亚的经济领域占据了统治地位。由于华人商业上的成功,中文正在成为世界商业语言,近年来会马来西亚华文小学的马来族新生激增。此情形使英国牛津大学中文研究所所长杜德桥惊讶地说:”等了几个世纪,现在是中文成为亚洲国家共同语言的时候了。”
离开巴生港,乘汽车一进槟城,就发现这座城市几乎所有的店铺商场都挂着中文招牌,大部分店铺和商场是由当地华人开办的。马来西亚政府为了鼓励马来人经商,在巴生港开设了一家“伊斯兰银行”。但是许多西方学者认为,这种做法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古兰经》规定,穆斯林不得收取利息。
中世纪以来,中国、欧洲、印度、阿拉伯都相继影响到这里,造就了这样一个多元多种族的社会。马来西亚的土人信奉基督教,在槟城城内有一座17世纪荷兰人修建的教堂。有趣的是,教堂的墙壁壁画上绘的不是耶稣和他的门徒们的故事,而是由华入工匠们绘制的取材于《封神榜》和《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就是在信奉印度教的泰米尔人的村落里,我们发现他们在家中的神龛上把印度湿婆、中国财神和耶稣像摆在一块儿供奉。
找回中国昨日辉煌 李希光著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