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海上丝路Maritime Route
类别:日志Diary
提供者:李希光Li Xiguang
档案编号:
3月2日,“和平方舟”驶离福冈,经北九州、下关海峡、濒户内海,前往这次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的终点港口——大阪。
上午10时,考察船无声无息地离开了福冈码头,于下午2时半,驶入下关海峡,这是进入日本内海的最窄处,一座高悬的大桥在此把下关和北九州联合了起来,大家都兴奋地挤上甲板,忙于拍照,日本电视台的直升飞机也在船的上空低飞拍摄。
第二天一大早,大家站在甲板上,沐浴着大阪海域明媚的阳光,期待着最后一站的欢迎场面。回想起5个月前,“和平方舟”沿着连接欧洲与中国的古老航道,开始了史无前例的科学探查。在5个月的航行中,尽管有海湾战争和海湾危机的直接影响,但考察船仍然坚持沿着马可·波罗的航道,圆满地完成了和平与对话的使命,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长达15000多海里的航行中,我们沿途组织了17个国家的讨论会和展览。当然也有遗憾的地方,由于海湾战争,我们这次未能在伊拉克——马可·波罗当年走过的地方登陆。
这天上午10时,伍德船长像过去5个月一样,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把考察船准时无误地停靠在预定的码头上。但令人失望的是,大阪人没有组织任何欢迎队伍,只安排了一个简易的乐队和3位身穿和服的日本姑娘在码头上吹奏和跳舞。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 约尔专程从巴黎赶到大阪迎接考察队,否则我们这群在海上漂流了5个月的人该多么扫兴。
马约尔代表联合国感谢我们这些来自30多个国家的专家、青年学者和新闻记者,不辞辛苦,为增进各民族间的对话与理解作出了贡献。他在欢迎仪式上,向伍德船长赠送了“丝绸之路”银质奖章,感谢他一路上所做的一切,特别是他在南中国海组织阿曼船员搭救了8名遇险漂流了14天的中国渔民。
“和平方舟”这条阿曼苏丹王借给我们的考察船及其船员将于3月9日离开大阪,取道阿曼。其他的人在今后一周内,将参加奈良国际研讨会,并瞻仰鉴真大师真身尊像。
当天晚上,大阪政府为我们安排了一场“丝绸之路音乐会”。音乐会前半场演奏的是一部30年前日本作曲家伊玖磨的管弦组曲《丝绸之路》。这部组曲是他早在1955年6月完成的,当时没什么人听说过“丝绸之路”这个词。但这位受过西方音乐教育的日本人从青少年起,就对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桥梁的丝绸之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产生了一种要把两个不同文明的东西熔进他音乐中去的创作动机。
他说:“我的创作意图是把那些居住欧洲、中国和日本不同民族的文化合成一组动听的乐曲。”的确,这组音乐仿佛把我带到了阿拉伯沙漠、印度河河谷、天山脚下的绿洲和河西走廊。
这天晚上的最后两部作品是25岁的日本青年作曲家岩代太郎的管弦乐《丝绸之路上的风——世界最遥远的土地》和中国青年作曲家吴少雄的作品《刺桐城》。
3月5日,考察队一行乘“大巴”来到日本历史名城奈良。抵达奈良的第二天,我们就前往被称为“历史的风土”的唐招提寺特别保存地,拜谒鉴真高僧的真身塑像。
唐招提寺执事远藤证圆向我们介绍说,唐招提寺为鉴真和尚所建。这位来自中国扬州的和尚花了12年才从中国漂流过海抵达日本。原建筑今天还保存着,里面收藏着4000册中国宋代的经书。
我们鱼贯而入,进了鉴真大和尚尊像堂。堂内墙上挂着一副描绘东中国海、桂林山水和日本山水的壁画。这幅巨大的壁画是日本画家费时11年才完成的。在庄重的鉴真和尚的尊像前,我们这些来自3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记者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在鉴真大和尚真身尊像前,考察队的印度女记者要求大家按照中国的传统,跪下来给这位中国大和尚磕一个头。个别西方学者和记者极不乐意地屈下他们的腿,跪在中国故人的面前。可惜庙堂内严禁拍照,否则这将是一个多么珍贵的镜头:黑人、白人、黄种人同时拜倒在一位中国僧人的脚下,表达自己深切的敬意。
在奈良我发现丝绸之路对日本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正仓院收藏的公元8世纪的玻璃瓶、刻有狩猎图案的银罐、天青石物品,以及具有异国情调的动物相斗的图案。最为豪华的物品是最近在奈良藤木墓里发现的一走廊式房间以及公元6世纪初的石棺。石棺外有各式各样的马具,一个有拉杆可抓的马鞍、冠状马橙、马饰、人用铁鳞盔甲、箭头以及陶器。石棺内有两具 尸骨及殉葬品:1金铜色王冠、1条带子、2双金铜色鞋、耳饰、玻璃珠制成的披肩、5把铁剑、4面铜镜等。金铜色王冠上有2个因袭树侍者,树梢栖有小鸟与小船。这顶王冠与前苏联考察队在阿富汗北部古代大夏国领地所发掘的那顶金冠极为相似。
最引人注目的要算马鞍。其前桥角及马鞍后部饰有金铜色透孔物图案,6边形内有大象、龙、凤、狮、虎、鸟、精灵等。而这些基本图案花纹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介绍到日本来的。3月8日晚,全体考察队员聚集在奈良公会馆,共进最后的晚餐,大家都很伤感,我们这群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治和宗教信仰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海上共同生活了5个月,这天晚上,大家完全忘记了平日里彼此间的不和。依依惜别、情意浓浓,许多人痛哭流涕。所有的人,包括那些不喝酒的阿曼人,在分手时也都显得醉熏熏的。
总领队迪安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按照我的家乡(塞内加尔)的说法,我们虽然在海上旅行了25000公里,但我们最终还是在我们心中旅行。”
在告别晚宴上,我采访了专程为我们送行的东京艺术大学校长平山郁夫。在过去的30年间,他曾50次考察丝绸之路。早在1959年,他就开始了探寻日本去印度之路,画了系列丝绸之路画,其中代表作有《唐僧取经图》和《海上丝绸之路》。
平山郁夫对我说:“和平方舟”就要返航了,但它的产品——电影、录像、图片、文章、书籍等将把丝绸之路的精神继续传播下去。”
多少个世纪以前,一条道路从长安出发,向西到达地中海;另一条道路从长安向东出发,到达日本。诸多民族在这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上纵横迁徙,而古老的中华文明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世界许多国家。但是,直到本世纪20年代由于一系列考古发现,人们才想到认真探索这条值得大书特书的古代交通大道。1927年,埃及的福士塔哥发现了大量的中国陶瓷。这些陶瓷是如何到达那遥远的非洲大陆的,为了探索这些谜,人们开始了最初的海上丝绸之路探险。60年来,考古学家们在尼罗河、埃及沙漠发现了中国陶片,在非洲的塞内加尔发现了13世纪景德镇产的中国青瓷器和青花瓷。这些陶瓷是经过印度南部的马拉巴海岸中转后,再由阿拉伯船只运过来的。1978年,考古学家又在朝鲜半岛发现了一条满载中国瓷器的沉船。“中国的陶瓷遍布了世界七大洋”,一位阿拉伯学者说。
我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明天就结束了,我期待着将来有更多的科学家、作家、画家、诗人和记者重新踏上这曾经孕育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埃及、罗马、印度、中华等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去挖掘更多的发现,激发更多的灵感,为这条人类行为的大通道大唱赞歌。
找回中国昨日辉煌 李希光著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6.10